近日,記者在綿陽市第三人民醫院中毒中心看到,多名被蛇咬傷的患者正在接受治療。醫院中毒中心醫生李怡鋼向記者介紹,“蛇出沒”高峰在6-8月份,四川地區主要致傷蛇種為蝮蛇、烙鐵頭、竹葉青、五步蛇、眼鏡蛇等多種類的毒蛇。從2019年該院正式成立中毒中心以來,每年收治毒蛇咬傷患者上百例。
女子被蝮蛇咬傷
連用兩種血清救回
李女士家住四川劍閣縣農村,一天晚上在外乘涼時,她被蛇咬中腳部,出現疼痛、腫脹。原本以為只是一次小小的咬傷,李女士雖及時到鄉鎮衛生院治療,但由于當地沒有血清,醫院采取了其他治療。第三天時,李女士病情加重,出現肝衰竭、腎衰竭,心臟受損,中毒性心肌炎,小便呈醬油色,隨即轉到綿陽市第三人民醫院。
“病人轉過來后,很快出現全身肌無力,呼吸困難,而且很典型的有復視表現,就是看東西有重影,這是被蝮蛇咬傷特有的特征。同時,病人提供的照片,也可以看出是短尾蝮蛇。”李怡鋼介紹,給患者抗蝮蛇毒血清治療后復視等癥狀有所好轉,但病人很快出現重癥肌無力。針對這種情況,醫生考慮蝮蛇毒是包含血液毒、神經毒的混合毒,跟家屬溝通后追加了抗銀環蛇毒血清。1小時后,病人癥狀終于緩解,她感慨“就像走了一道鬼門關,現在又活過來了”。
不過,在李怡鋼看來,李女士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他認為同樣的蛇屬,在不同地方存在地域差異,蛇毒成分也存在差異。比如說蝮蛇,在西南地區以血循環毒為主,神經毒素為輔;如果在新疆等地則只含有神經毒性,而日本等地則包含有細胞毒素。
醫院一周
最高收治了15例患者
綿陽市第三人民醫院中毒中心成立于2019年,李怡鋼一直在此工作,對農藥中毒、藥物中毒、有毒節支類動物咬傷、有毒植物等中毒頗有研究。
李怡鋼介紹,毒蛇咬傷是一個重大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對于熱帶、亞熱帶地區該問題尤為嚴峻。“被蛇咬傷的患者一般從三月份就陸陸續續開始,最高峰是在6、7、8月份。”李怡鋼說,現在進入了“蛇出沒”高發期,7月底的那一周,醫院收治了15名被蛇咬傷的患者。
近日,記者在綿陽市第三人民醫院中毒中心看到,多名被蛇咬傷的患者正在接受治療。李怡鋼介紹,綿陽的毒蛇以短尾蝮、竹葉青、烙鐵頭為主。根據最近幾年的統計,該中心每年被蛇咬傷中毒的病例多達上百例。
那么,市民應如何避免被蛇咬傷?被蛇咬傷后應該如何處理?
對此,李怡鋼提醒,市民在毒蛇出沒的地區游玩時,最好穿靴子。在叢林和草地中行走,還應戴帽子,備一根手杖或木棒,打草驚蛇,同時切忌在叢林或草地中大便。此外,應避免在夜間外出,因此時毒蛇活躍,而能見度又差,增加了無意間驚動毒蛇的機會。
“我們根據患者的傷口和檢查結果可以確定毒蛇的種類,然后使用對應的抗蛇毒血清。市民在被蛇咬傷后,也最好觀察蛇的顏色、頭部形狀等大體特征,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拍下蛇的照片,以便醫生更好進行綜合判斷。”李怡鋼說。
同時,李怡鋼表示,市民被毒蛇咬傷后要鎮定,減少活動,立即用布帶在咬傷處近心端大關節上方約10厘米處進行綁扎,綁扎松緊適度不影響血供, 待局部傷口處理后解除綁扎。可沿牙痕縱向小切口切開并予以大量清水沖洗,減少毒素的吸收,但五步蛇等血循毒蛇禁忌切開。然后迅速撥打120,在醫生指導下接受治療。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湯小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