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石小宏
近來,連續高溫、雨水充沛,野生菌菇生長旺盛,大家切莫隨意采食。近日,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兒童重癥監護室(PICU)在兩天時間內,就已收治3名因食用蘑菇中毒入院的幼兒。患兒均不同程度出現了神經系統癥狀、消化系統癥狀,以及凝血功能障礙,一度病情危重。據悉,患兒的家人中,也有多人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中毒癥狀。
采摘不知名蘑菇食用,同席多人不同程度中毒
家住成都市雙流區的李燕(化名)是一名中毒患兒的家長,據她介紹,8月4日中午,她與家人到山上采摘了多支菌柄是白色、傘蓋泛灰黃并帶有密集白點的野生菌菇回家食用。
隨后李燕的兒子開始出現嘔吐和頭暈的現象,“就像感冒一樣,我們一開始以為是吹風扇受涼了。”很快她兒子又吐了第二次,這時李燕發現不對勁,懷疑是不是中毒了,并立即趕往醫院。
“我也給其他在我們家吃飯的(親友)打電話,都通知去醫院。”李燕說,當天吃飯的一共12人,其中5人出現了中毒癥狀而入院。對此,醫生解釋,每個人都有個體差異,也有食用量的差異,可能有的會發生中毒,有的則不會。
醫生提醒:警惕“假愈期”,有癥狀應立即就醫
該醫院PICU副主任醫師任興瓊介紹,野生蘑菇種類繁多,尤其是進入夏秋季節,雨水增多,它們便進入生長旺季。近段時間天氣炎熱,雨水較多,正是野生菌類大量繁殖的溫床。因此不少人會去野外采食野生菌,或者在市場上購買不明來源的菌菇回家食用。
她提醒,食用野生蘑菇存在巨大的安全風險,一旦食用了有毒蘑菇,輕則嘔吐、腹瀉,重則可能發生嚴重肝腎功能損傷,甚至死亡。
任興瓊表示,不同種類的毒菌所含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癥狀也不同。超過90%的蘑菇中毒首先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表現,繼而根據蘑菇種類不同,可累及不同器官及系統,表現為急性肝損傷型、急性腎衰竭型、溶血型、橫紋肌溶解型、胃腸炎型、神經精神型、光過敏皮炎型等類型。
蘑菇引起的中毒嚴不嚴重,并不是一開始就能依靠癥狀來判斷的。有些蘑菇導致的中毒初期主要癥狀為嘔吐、腹瀉,并不顯得十分嚴重。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經歷了一個“假愈期”(患者自覺腹瀉癥狀好轉)后,可能癥狀會突然加重,出現嚴重肝、腎功能損傷等問題,病情轉為危重甚至死亡。
對蘑菇種類不明確尤其是潛伏期超過6小時的中毒患者,應警惕致死性蘑菇中毒的可能,切不可因為自覺癥狀不重,發病后癥狀有好轉(假愈期)而延誤治療。此外,通過看顏色、用銀器試等辨別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都不靠譜。專業上對有毒蘑菇的認定非常復雜,簡單的形態學識別錯誤率較高,往往需要結合毒素測定、基因測序等多種手段加以確認。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吃來源不明、不清楚種類的蘑菇,如果誤食一旦出現不適,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