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 洪瑜 文/圖
“我們最近的生意變得更好了!”8月30日傍晚,在位于成都市春熙路商圈的某海鮮自助餐廳內,現場300多個座位座無虛席,消費者們都在盡情享用三文魚、海膽、帝王蟹等水產品美食。
無獨有偶,在美團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另一家海鮮餐廳生意同樣火爆。“最近生意確實比之前好,這是我們沒有預料到的。”該餐廳經理王女士說。

記者采訪發現,在日本8月24日無視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強行啟動福島核污染水排海之后,成都市內與“日料”相關的餐飲消費降溫遇冷,但其它海鮮消費門店卻經營火熱,銷量不降反增。這一現象的背后是何原因?下一步又會給四川的水產業帶來哪些影響?
消費端“冰火兩重天”
日料生意遇冷,海鮮消費火熱
“我們從國外進口的三文魚、紅魔蝦等海鮮是主營產品。”據位于春熙路的某海鮮自助餐廳經理郭先生介紹,往常該餐廳在用餐高峰期只能坐到100人左右,而最近場場都能滿座。近期他與同行交流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大家的生意都普遍上了一個臺階。”
距離春熙路幾公里外的另一家海鮮餐廳里,生意同樣火爆。“也有客人問了食材來源,得知我們沒有從日本進口的水產品。”該餐廳經理王女士說,在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后,她一度有些擔心店里的生意,而結果卻讓她出乎意料。
記者發現,成都大部分從事海鮮餐飲的門店,都少有從日本進口的水產品,“三文魚、紅魔蝦、基圍蝦,大多是從歐洲國家如挪威、俄羅斯,以及南美洲的厄瓜多爾等地進口,沒有從日本進口的食材。”王女士和郭經理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國家對于食品安全高度重視,凡是從外國進口的水產品都經過了嚴格檢疫,消費者對食材本身不必過于擔心。”

受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影響,日料店的食材來源尤其受到消費者關注。在成都青石橋海鮮市場從事海鮮經營的許老板說:“以金槍魚為代表的日本進口水產品在銷售端遇冷,而這類食材在日料店用得最多。”
這個說法得到了在美團經營金槍魚外賣的謝老板的印證:“確實賣不動,以前一天能賣二三十份金槍魚,現在一天只能賣幾份。”另外,幾家從事“日料”生意的老板感受更加明顯:“客人減少三成左右。”
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
四川水產業面臨更多機會
“日本淡水資源匱乏,中國往年從日本進口的水產品體量不大,反而是日本從中國進口的數量較多。”業內人士透露,受養殖環境影響,中國和日本在水產貿易上有著這些區別,“中國需要從日本進口金槍魚、炸彈魚等水產品;日本則從中國、越南等地進口鰻魚及其它淡水魚類。”
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1月至7月,中國前五大水產品進口國為厄瓜多爾、俄羅斯、加拿大、印度、美國,日本并未排入前十。而為全面防范日本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對食品安全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風險,自8月24日起,我國已經全面暫停進口原產地為日本的水產品。“此次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影響至我國海域仍需要一定的時間,根據相關推算,核污染水在排放后240天才能到達我國沿岸海域,相信國家層面會對此有進一步的舉措。”四川省漁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對于成都大多數平價的拉面店、鰻魚店、燒鳥店來說,它們的食材大多來自中國本土,比如鰻魚通常是福建養殖,燒鳥店也以中國的雞肉為主。隨著冷鏈技術、物流速度的提升,在成都就能買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新鮮海鮮。而另一種常見食材三文魚,則主要來自挪威、智利,并不來自日本。”有業內人士表示。
成都市海光食品有限公司以鰻魚養殖、加工為主營業務。針對不少消費者存在著“鰻魚來自日本”的誤解,該公司于近日發布了一份聲明:“我們公司的產品與日本毫無關聯。”據公司董事長沈明國介紹,他們的鰻魚養殖、加工均在國內進行,公司產品非但不是從日本進口,反而有很大一部分銷往日本,“每年銷往日本的鰻魚大概有300噸左右。”

另一方面,國內不少水產品經營企業正調整采購尋找更多替代品。8月24日晚,“南美白蝦賣爆了”登上微博熱搜。東方甄選就透露,自營南美白蝦銷量暴漲,截至當日17時,單日銷量已突破2.5萬單,遠高于日常的7000單銷量。
四川水產業也將面臨更多發展機會。據彭州涌泉冷水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倫祥介紹,三文魚是大西洋鮭魚、虹鱒魚等多類鮭鱒魚的統稱。目前我國市場上流通的進口三文魚多來源于海水養殖的鮭魚,國產三文魚則以淡水養殖的虹鱒魚為主。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后,消費者對海產品選購開始持謹慎態度,淡水產品出現走俏苗頭。“這對虹鱒魚產業發展是個很好機遇。”宋倫祥說。
對此,四川省漁業協會相關負責人也表示,農業農村廳今年3月印發了《2023年全省水產工作要點》的通知,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水產綠色高質量發展。目前,我省正在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廣、養殖尾水治理、水產養殖用藥減量等方面發力,推動水產綠色高質量發展。
▉新聞多一點:
什么是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
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華西第四醫院)教授張遵真介紹,在生活中,輻射分為電離輻射(波長短,頻率高、能量強。使物質發生電離,對健康危害大,有致癌作用,如X光機、鈷60治療機、碘-131等)和非電離輻射(波長長,頻率低,能量小。不發生電離,以熱效應為主,沒有明確致癌作用,如手機輻射、微波爐、電熱毯、高壓電塔、基地轉播臺等)。核污染水含有的輻射屬于電離輻射,具有明確的生物危害效應,可以誘導腫瘤,特別是血液系統腫瘤的效應,屬于一類致癌物。
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多為非電離輻射,比如手機輻射、微波輻射、電熱毯輻射、基站等。大眾接觸電離輻射主要來自醫療診斷和醫學治療,如X光、CT、伽馬刀和鈷60放射治療等。沒有疾病,無須進行這些放射檢查和治療,自然極大減少了接觸放射的機會。倘若醫生開單需要接受放射檢查或治療,也無需過度恐慌。
“核污染水排放大海,肯定會增加排放海域海水中的放射性濃度,通過海水流動,放射性逐漸擴散向遠方,造成海水和海產品中放射性濃度逐漸增加。”張遵真表示,短時間內距離核污染水排放比較近的海域的海水濃度和海產品中放射性一定高于距離核污染水排放較遠的區域。“相信隨著日本核污染水的排放會引起各國的高度關注,很可能啟動環境、食品、海水等放射性監測。而海鹽是眾所周知的海產品,未來海鹽中放射性一定是監測的重點。建議人們選擇非海鹽食用,市場上供應的食鹽(特別是內陸地區)大多屬于井鹽和湖鹽,這些食鹽儲量豐富,可供中國長期食用,人們沒有必要大量囤積食鹽。”張遵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