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何方迪
近日,“江西贛州謀取中小學中央廚房配餐制遭吐槽”一事件牽出了公眾對預制菜的關注,家長稱孩子反饋“中央食堂”的配餐肉非常咸,菜葉發黃,腐竹很酸,孩子根本吃不下,懷疑學校使用的是“預制菜”!
有關預制菜的話題越來越多地被討論,由此引發了對校園食品健康安全的關切,究竟什么是預制菜?它能否端上孩子們的餐桌?“四川現在有沒有預制菜進學校”?封面新聞記者從知情人士了解到,四川沒有相關允許預制菜進校園的政策,目前正在研究有關預制菜進校園的要求,成都市教育局針對網友關于預制菜的提問也進行了官方回復,明確表示“通過近期安全檢查和對各區(市)縣的專項摸查,成都市學校食堂沒有發現使用預制菜的情況,也沒有推廣預制菜進學校的計劃。”
預制菜引發討論
多方聲音匯聚
成都大學四川肉類產業研究院、四川預制川菜研究院(中心)院長王衛告訴記者,預制菜是預制菜肴的簡稱,是指把烹制的餐桌上的菜肴通過工業化生產出來,進行預包裝、冷凍或者高溫殺菌存儲起來,然后進入市場,進入家庭、餐館,解凍后簡單烹飪或加熱即可食用。“預制菜有兩種形式,一種加熱食用,芽菜扣肉、東坡肘子、燒白等。更多的則是需要簡單烹飪后食用,其風味能得到最大的還原,比如:超市里售賣的小酥肉,香鹵肥腸、水煮牛肉等,以及即熱食用,就是典型的預制菜。”
青少年兒童由于還在成長發育期,屬于特殊群體,多位專家表示,對待他們的食品安全應有別于成年人。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稱,對于未成年學生而言,他們的飲食安全直接關系到身體發育和健康,因此,在引入預制菜之前需要進行科學論證和評估,檢測是否符合學生營養要求。他說,如果不能解決這些問題,草率地引入校園必然會遭到學生家長的反對。
據媒體報道,廣東碧桂園實驗學校校長陳錢林表示,他反對預制菜進入校園。他認為,預制菜是一個新事物,對人的健康影響尚未得知,“絕對不能在孩子們身上做實驗”。
四川無預制菜進校園政策
正在研究進一步規定
面對家長們的擔憂與種種質疑聲音,多地教育部門紛紛作出回應,表示不存在預制菜進校園的情況。那么,四川校園情況如何?據知情人士透露,四川沒有相關允許預制菜進校園的政策,目前正在研究有關預制菜進校園的進一步要求。
成都市教育局在公開回復網友中表示,成都市教育局和成都市市場監管局印發《成都市中小學(幼兒園)食堂大宗食品原料統一配送實施辦法》,將米、面、油、冷鮮畜禽肉、鮮蛋、水產品等食堂主要食材納入大宗食品原料統一配送范圍,實行公開招標,集中定點采購,嚴格索證索票和食材驗收,確保食品新鮮、優質、安全可靠,沒有將預制菜納入大宗食品原料配送范圍。
市場監管局、市教育局等部門利用每學期開學等時間節點,聯合開展學校食堂食品安全專項督查,重點檢查食材的采購、儲存、質量、加工等,守護師生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學校暢通食堂工作的建議和投訴渠道,接受師生、家長的監督。
龍泉驛區城運中心在回復網友對“龍泉驛區第四小學校是否使用預制菜品”提問時明確表示,學校食堂為自主經營,配備食品安全總監和專職食堂管理員自主管理食堂。食堂食材生鮮類(豬肉、雞肉、雞蛋等)、預包裝類(米、油、牛奶等)由龍泉驛區教育局經公開招標確定的企業統一配送,蔬菜干雜由學校經公開比選的公司定點配送,學校提前一周制定、公布的菜譜,提前下單,當天配送到校,經雙人驗收合格后,再進行加工,無預制菜品。
瀘州市學校后勤和學生資助指導中心:全市嚴格學校食品安全源頭管理,遵循安全、健康、符合營養需求的原則采購食品及原料,嚴格落實采購索證索票、進貨查驗記錄等制度和采購過程監管,嚴把采購關、驗收關,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食品加工制作,確保學生吃上安全、健康、營養的飯菜。不存在網絡上熱議的“預制菜進校園”的現象。
四川博睿特外國語學校:所有食材都是當天配送,當天使用,不留過夜,經過“溯源關和驗收關”的食材,才能進入食堂,經過粗加工、精加工、領導試吃等環節,最終呈現在師生的餐盤之中。
成都天立學校:學校東、西兩區都未使用預制菜,所有的食材都堅持當日配送,保證新鮮,到晚上未使用完的食材會做相應處理。
成都市西川匯錦都學校:西川匯郫都和龍泉兩校區,自建校以來,從未使用過預制菜,今后也不會使用。兩校所有菜品、面點都由學校直接聘請專業廚師現做,并且明廚亮灶,市場監管部門可24小時查看廚房監控視頻,視頻也會上傳到后方保存,隨時接受監督。
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學校堅決不使用預制菜,食堂所用食材均從區教育局審核資質名單中的供應商處進行采購,且有專人對每日送達食材進行檢查,確保新鮮。
成都市金牛區天一學校:學校的食品安全至關重要,不會使用預制菜。學校會舉辦食堂開放日活動,讓家長對學校食堂原材料采購、加工工作流程、衛生保障工作更直觀了解,接受家長的監督。
成都市雙流區圣菲學校:學校打造“放心食堂”,新鮮采購食材并且按照生、熟、葷、素等嚴格分區儲存,還會進行食物留樣可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