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新聞記者 杜卓濱
11月1日,峨眉山猴群再次登上熱搜,與之一并引發關注的是它們的“守護者”——峨眉山猴群管理員。熱搜標題是:“峨眉山景區招聘15名猴群管理員”。
11月6日,封面新聞記者從峨眉山林業管理所獲悉,本次招聘報名環節已經結束,共有134人進入資格審查環節,其中有20余名大學本科生。后續經過面試、體檢和考察環節,將會有15人被聘用,分配到峨眉山景區金頂管理處、南山管理處、萬年管理處和洗象池管理處。
面對這一數據,做了20年猴群管理員的胡永忠感到有點驚訝,認為是人們對峨眉山猴群的偏見影響了對猴管員的認識,最終吸引了這么多的報名者,“并不是網上說的‘帶薪打猴’,峨眉山猴群不能打,它們才是峨眉山的‘原住民’。我們不是人猴沖突時的裁判,是在盡力守護人、猴各自的安全。”
山:最高海拔3099米,7000余種動植物棲息
“佛國仙山”是四川樂山街頭隨處可見的宣傳標語,其中“仙山”指的便是峨眉。
峨眉山系從邛崍山脈延伸而來,以大峨山為中心,包括二峨山、三峨山和四峨山。其中峨眉山景區幅員面積154平方公里,近三分之二為原始林區。最高處萬佛頂海拔為3099米,以“雄、秀、奇、險、幽”的自然風光、豐富的生物資源、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人類的瑰寶,素有“植物王國”“動物樂園”“地質博物館”的美譽。
作為我國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1996年,峨眉山——樂山大佛整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成為我國西部地區唯一的世界雙遺產單位。
“由于海拔落差大,峨眉山具備常綠闊葉林、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針闊混交林和亞高山針葉林四種垂直帶,7000余種動植物在此棲息繁衍。”峨眉山林業管理所林業高級工程師夏中林介紹,其中植物有5000余種,動物2300余種,典型的有豹、小靈貓、小熊貓、藏酋猴、黑熊、黑頸鶴、黑鸛、峨眉白鷴、紅腹角雉、紅嘴相思鳥、仙琴蛙、峨眉髭蟾、峨眉樹蛙、龍洞山溪鯢、中華枯葉蛺蝶、鳳蝶、秉前環毛蚓等。
“常年引起人們討論的,便是其中的藏酋猴。”夏中林說。
猴:主要生活在三個區域 覓食習慣已因人類投喂改變
峨眉山林業管理所副所長張可俊記得,峨眉山猴群第一次引起關注是在2016年,農歷猴年。當年峨眉山成功救助一只腿部受傷的猴子,無數網友為猴群管理隊伍點贊。
自此,峨眉山猴群便成為網絡上的常客,“稍有一點動態,就上熱搜,關注點卻從最初的人猴和諧共處,變成了猴群野性難馴。”張可俊說,每當看到網絡上單方面指責峨眉山猴群傷人,他都覺得對猴群不公平,“峨眉山猴群為藏酋猴,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本身就是野生動物,在峨眉山上生息繁衍了上千年,野性才是它們的天性。”
張可俊說法得到了夏中林的認可,據其介紹,早在南北朝時期,便有猴群在峨眉山活動的記載。而人類活動的增加,是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
“之前峨眉山上的人們過著原始的農耕生活,活動能力有限,集中在海拔500-1500米左右的空間,和猴群活動空間的重疊并不大。”夏中林介紹,猴群分布于海拔670-2640米的山區。“20世紀80年代后,人類活動才和猴群活動在空間上出現重疊,范圍達到15平方公里,占整個風景區的10分之一,每天都有數千人在三個主要猴區與猴群接觸。”
夏中林口中的三個猴區,以海拔1900米的九嶺崗為原點,分為:朝著上山方向,經洗象池、連望坡、雷洞坪到海拔2600米的接引殿;朝著下山方向,經初殿、息心所到海拔1000米的萬年寺;同樣是下山方向,經遇仙寺、仙峰寺、洪椿坪到海拔800余米的清音閣。
有了接觸,就有人開展研究。夏中林記得,人類系統地研究峨眉山猴群始于1985年,其中人猴關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猴子傷人,其實是盯上了游人手里的食物。”夏中林介紹,由于人類長期介入猴群生活,投喂食物,改變了猴群的覓食習慣,所以猴群會主動搶奪人類的食物,在此過程中,難免對人造成傷害。
“猴群的攻擊行為,除了覓食外,還是對人類一些不規范行為的反擊,如撫摸、擁抱等。在猴子看來,是在自衛。”夏中林說,無論多么可愛的猴子,都是具備野性的,不可能像家里的貓貓狗狗一樣,讓人隨便摸隨便抱。
據介紹,峨眉山藏酋猴喜群棲,由十幾只或二、三十只組成,大群可達百余只。每群有1-3只成年雄猴為首領,遇敵時首領在隊尾護衛。該猴喜在地面活動,在崖壁縫隙、陡崖或大樹上過夜,屬于雜食性動物,但以植物為主,以多種植物的葉、芽、果、枝及竹筍為食,兼食昆蟲、蛙、鳥卵等動物性食物,有時到農作物區取食。據2021年官方統計,峨眉山景區全山共有藏酋猴582只,目前數量已增加到800只左右。
人:監測猴群 引導游客 保障人猴各自安全
2003年,峨眉山成立猴管隊時,胡永忠就成為了其中的一員,今年是他與猴群打交道的第20年。在清音閣景區,他與猴管隊另外6名隊員,一起管理著三支猴群,一個月輪休6—8天,工資每月2000元左右。
除了他們,峨眉山還有另外三個猴群管理隊,隊員們大多為峨眉山市本地人,平均年齡46歲,每支隊伍都管轄著數個猴群。
在胡永忠看來,外界對猴管工作的偏見是對峨眉山猴群偏見的延伸,“期待著自己能手持彈弓,帶薪教訓‘潑猴’。其實我們的核心任務是保障猴群和游客各自的安全。”
據介紹,掌握猴群動向是猴管隊所有工作的基礎,因此猴管員們每天不是和猴群待在一起,就是在找猴群的路上。“工作強度大的時候,一周左右就會走爛一雙運動鞋。找猴的時候,不論多陡峭的巖壁都要爬上去。”胡永忠說。
掌握動向以后,猴管員們便能有效引導猴群在生態區活動,與游覽區分離,減少人猴間的接觸。“此外,我們的工作還包括冰雪天等食物短缺時期,對猴群進行一定程度的喂養,確保猴群不到人類活動區域覓食,對老年、受傷和落單猴子的救助以及勸阻游客投喂不健康的食品。”
胡永忠稱,所有工作過程中,他們都不是充當猴群與游客間的裁判,只是在引導猴群遠離人類活動區域的同時,勸導游客與猴群保持距離,但游客多了以后,總有想和猴群親密接觸的,最終被猴子打傷,經年累月,峨眉山猴野性難馴的說法便出現了,“但又有多少人想到,它們才是峨眉山的原住民,過于親密的接觸是打擾了它們原本的生活。”
管理:以河為界,人猴分離
記者注意到,隨著人們對人猴關系關注度的升高,峨眉山景區為了確保人、猴健康,和滿足游客觀賞需求,于2020年在清音閣猴區建立了人猴分離觀賞試驗區。
試驗區內,以黑龍江為界,人與猴各自活動,同時建立緩沖區,在緩沖區設置安全管控點位,由管理人員值守管控。據景區管委會三年觀測數據顯示,試驗區內猴群的健康狀況良好,有合理的猴群增長率且無猴群傷人事件發生。
除了加強管控外,峨眉山景區提供的意外傷害保險,也包含野生動物傷害險。游山游客可自愿購買。
據景區工作人員介紹,購買該保險后,在景區內因意外傷害而死亡者,最高可獲得25萬元的賠償,受傷者,憑公立醫院票據,可進行報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