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曹菲
12月12日,記者從蜀道集團獲悉,海螺溝景區道路于當天上午正式通車,景區同步對外開放。
線路起于磨西鎮海螺溝大門,止于3號營地,全長約29公里,四川交通人僅用1年零3個月,就讓這條在地震中嚴重受損的景區道路煥發新生。
12日上午,封面新聞記者采訪四川省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四川公路院”)現場設計代表,還原這條景區道路震后“重生”歷程。
震損嚴重
全線57處災害點 景區入口路段成“絕壁”
2022年9月5日12時52分,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當天傍晚,四川公路院8名工程師抵達震中磨西鎮,參與應急搶險工作。作為現場設計代表,袁泉從去年9月9日開始,到景區公路建成通車,一待就是1年多。
他介紹,海螺溝景區道路距震中最短直線距離只有2公里,50%路段位于9度烈度地震區影響范圍內,受到山體高位崩塌落石、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影響,道路損毀中斷嚴重,斷道長度從幾十米到上千米不等。
其中,震損嚴重路段有7.4公里,位于景區大門到1號營地之間。景區入口依山而建,約10萬方堆積體將短短1公里路段掩埋,形成“絕壁”。
經過排查,沿線地質災害點共有57處,其中滑坡21處、崩塌12處、潛在泥石流16處、路基開裂8處,中高風險點位約占一半。
排查隱患
借助先進勘察手段 保證施工安全與進度
如何快速、高效、安全地重建景區道路?設計團隊將地災處治放在了第一位。袁泉解釋,地震后當地發生100多次余震,2023年雨季滑坡、泥石流災害多發。如果不做好地質災害處治,就會影響工期和施工安全。
設計團隊應用了“空、天、地”先進勘察測繪技術準確判斷安全隱患。“空”包括衛星遙感等技術,對地災點進行大范圍的系統排查;“天”包括采用機載激光雷達和無人機傾斜攝影等,在路線走廊范圍內進行地災排查;“地”指采用人工排查,工程地質勘查等手段詳細排查地質災害點。
此外,團隊還采用自動監測手段對泥石流和降雨量進行實時監控。在整個施工過程中,沒有出現因為地災拖延工期,或者造成安全事故的情況。
避大治小
新建“4隧2橋” 對近9成路段升級改造
面對57處地災點,設計團隊采用“避大治小”理念,新建隧道、橋梁繞避大型地災點,治理小型地災點。根據統計,全線新建隧道4座、橋梁13座,其中“4隧2橋”——青崗坪隧道、共和1號隧道、共和2號隧道、蘭花寨隧道、嘎木溝大橋、向陽坡大橋均位于震損嚴重路段,是全線控制性工程。
袁泉介紹,重建道路的89.76%是在既有道路基礎上進行的升級改造。海螺溝景區道路原來路基寬度多在4米到6.5米之間,改造后達到7.5米;最小轉彎半徑由8米增加到15米,行車的安全性和舒適度隨之提升;原本三分之二的路段是水泥路,現在全部鋪設了瀝青混凝土,駕駛平順度變得更高。
承建方四川路橋交建集團介紹,項目施工中多次與當地林業和環保部門溝通,邀請專家對景區道路植被保護制定專門保護措施,遇到珍稀植被就調整施工路線,實現了對珍稀植被的“零破壞”。
如今,從海螺溝大門到3號營地全長約29公里景區道路煥然一新,行車安全性和舒適度得到雙重提升。旅客乘坐景區大巴盤山而上,可以一路享受沿途美景,旅行體驗感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