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文)“有‘文博’氣質的地標襯托商務活動,往往會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四川省政協港區委員、香港錦峰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裁李蓉24日在成都表示,成都有聞名遐邇的金沙遺址博物館、寬窄巷子、杜甫草堂等“文化地標”,文化遺產的跨界聯動將進一步增強巴蜀文化影響力。
資料圖為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在四川省廣漢市試運行,觀眾在新館參觀。記者 安源 攝
2023年,四川文化事業繁榮發展。三星堆入選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博物館新館建成開放;濛溪河遺址和桃花河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成為皮洛遺址后中國舊石器考古又一重大突破。在此間舉行的四川兩會上,多位四川省政協委員就文化遺產保護、巴蜀文化傳承等話題建言獻策。
李蓉建議,成都可以借鑒香港的經驗,打造更具功能性的“文化地標”,在更新硬件的同時,植入各種軟性項目,潤物無聲地增強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她以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為例,建議創造跨界對接的良好政策環境,開展更豐富的活動,增強其商務聚集功能,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
資料圖為成都寬窄巷子景區一景。記者 王磊 攝
“與過去相比,四川文化遺產數字化覆蓋率提升迅速,2022年四川文化產業發展指數綜合排名位居全國第八。”四川省政協委員、四川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副會長魏心田關注到,在巴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創新方面,四川存在文化遺產數字化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缺乏有效激勵機制、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利用不充分等問題。魏心田建議,強化政策引導和項目推動,統籌推動巴蜀文化遺產數字化標準建設,培育巴蜀文化遺產數字化人才隊伍。還應重視宣傳推廣和數據質量,重點打造巴蜀文化遺產數字化品牌,抓好文化遺產數據評估問題。
“當前,川渝兩地非遺文化存在市場影響力不足、資源利用率低、創意產業鏈不完整和專業人才匱乏等困境。”四川省政協委員、電子科技大學藍馬國際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吳應鴻認為,應乘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東風,打造成渝現代文創產業體系。他建議立足巴蜀千年文脈,結合時代文化創新訴求,從“文化+非遺+原創+設計+營銷+生產+產業”入手,促進文化和消費“雙軌良性循環”,助推巴蜀文化創意產業全新融合;多維并舉向全球推廣中國文化IP。
針對文旅領域供給側“上新”乏力等問題,四川省政協港區委員、畢馬威中國副主席及審計服務主管合伙人高智緯建議,開展全省文旅產業“全景圖”“作戰圖”和“品牌圖”研究,繪制全省文旅現狀全景導圖和中長期發展愿景藍圖,系統性梳理、謀劃、孵化和培育全省文、旅、商、體、展、節、演、創、產等領域的子品牌,打造“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天府文旅新生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