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四川瀘州:新春備耕“打新田”

  新華社記者高健鈞

  一場冷雨帶來的寒意過后,隨著氣溫緩慢回升,四川南部地區迎來新一年的春耕備耕。

  記者日前來到瀘州市納溪區豐樂鎮皂角村,在村民陳明英家門前看到,連片的水田田面平整,田間新建了規整的水渠、機耕道。一臺耕地機在田里來回作業,不一會兒就完成了幾畝水田的翻耕。

  2月20日,在瀘州市納溪區豐樂鎮皂角村,一名村民正在高標準農田里耕田。新華社記者高健鈞 攝

  “以前這里的田細碎分散,一畝田分給六七家農戶種。自從去年建好了‘新田’,‘打田’都用大的耕地機,方便多了,手推的小旋耕機用不上了。”陳明英說。

  陳明英所說的“新田”,指的是當地新建成的高標準農田;而“打田”,就是耕田。瀘州市春季氣候溫暖濕潤,水稻育秧通常在農歷二月前開始。正月新春,“打田”這項重要的備耕工作就會陸續開展。

  據納溪區鄉村振興服務中心副主任楊鐵森介紹,納溪區有永久基本農田38萬余畝,目前已建成高標準農田24萬余畝,計劃今年再建設10萬畝。

  “川南地區平地少,丘陵、山地多,高標準農田建設對保證糧食生產意義重大,不僅能大大提升糧食產量,也可增加農田面積。”楊鐵森說,“小田”變“大田”、“農田”變“良田”,還促進當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生轉變。

  自從納溪區開始興建高標準農田,本在外地做石材生意的“90后”青年朱德剛就回到老家納溪區,流轉當地農田當起了種糧大戶。從2015年的10余畝,到前兩年的100余畝,去年他又在皂角村流轉了200余畝新建的高標準農田。“散戶自己種糧賺不了多少錢,現在高標準農田建好了,能滿足機械耕、種、收,水又能排能灌,生產上了規模,效益相當不錯。”朱德剛說。

  近年來,瀘州實施把符合立項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截至目前,瀘州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37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內建成高標準農田200萬畝。

  瀘州市瀘縣是四川中稻—再生稻種植大縣。這幾天,在該縣方洞鎮三界村“巴蜀魚米之鄉”示范區,水稻種植大戶劉道國的兩臺耕地機日日轟鳴,抓緊時間翻耕水田。

  “今年計劃種植水稻2000余畝,趁天氣不錯,抓緊耕地、平整田塊。”劉道國說。

  據介紹,為實現水稻面積、單產、總產不斷提升,瀘縣全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75萬畝。

  高標準農田建設不僅讓種糧大戶受益,散戶也得到實惠。為提升散戶種植效益,納溪區積極推廣農業社會化服務。楊鐵森說,在豐樂鎮石通村,家里農田建設為高標準農田的農戶,只需繳納450元管理費,就徹底不用“面朝田地手插秧”了。

  “‘打田’、育秧、插秧、收割都有人干,我們就管管田,其他啥也不用操心了。”石通村村民王克焱說。(完)

广告

这里的新闻油爆爆!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大四川(sina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