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蘭楠 攀枝花觀察 湛璐霜 韓嘉偉 文/圖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川觀新聞記者來到了四川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這是我國唯一以蘇鐵類植物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歐亞大陸自然分布緯度最北、海拔最高、面積最大、株數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天然蘇鐵群落。

  順著蜿蜒的山路而上,在快到保護區大門的轉彎處,一塊呼吁攀枝花蘇鐵保護的標識牌映入眼簾,上面寫著“錯過了恐龍,別再錯過攀枝花蘇鐵!”

  為什么提及恐龍?因為蘇鐵是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種子植物,迄今為止有大約3億年的歷史,侏羅紀時期它們幾乎遍布整個地球,與當時稱霸的恐龍并駕齊驅,有“植物活化石”之稱。第四紀冰川來臨時,北半球分布的蘇鐵類植物大量滅絕。在我國,因青藏高原、秦嶺等阻隔,南方地區分布的部分蘇鐵類植物幸免于難,攀枝花蘇鐵便是其中之一。目前,攀枝花蘇鐵與大熊貓、恐龍化石并稱為“巴蜀三寶”,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擴大種群數量,這里有“良方”

  為保護這一中國特有的古老孑遺物種,1983年保護區正式建立,面積達1358.3公頃。經過多年保護,這里野生攀枝花蘇鐵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23.4萬余株,增加到了38.5萬余株,同時人工繁育攀枝花蘇鐵6萬余株。

  攀枝花蘇鐵開花

  常言道:“鐵樹開花,百年難遇”。可攀枝花蘇鐵歲歲含苞,年年開花。時下,又到了攀枝花蘇鐵的開花季,金黃色球花競相綻放,這也讓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忙碌異常。

  川觀新聞記者看到,工作人員小心地抖動雄球花,收集花粉,再將花粉均勻地抖撒涂抹在雌球花上。保護區保護中心科研開發科高級工程師余志祥介紹說,由于攀枝花蘇鐵為雌雄異株,雌株和雄株生長有一定距離,并且雄花盛開略早于雌花,這導致自然情況下,攀枝花蘇鐵的結種率很低。他說:“蘇鐵開花時,我們會對科普區內的攀枝花蘇鐵進行人工授粉。經過人工授粉后,一棵雌株可以結兩百多顆種子,而沒經過人工授粉的,一棵雌株最多只能結十余顆種子。”

  工作人員為攀枝花蘇鐵進行人工授粉

  每年9月左右,工作人員會采收經人工授粉后的攀枝花蘇鐵種子,經過醒種、催芽、育苗等環節,成功繁育出的幼苗,會進行野外回歸。在人工繁育基地里,余志祥指著一株莖高20厘米左右的攀枝花蘇鐵告訴記者,“這株就是1996年開始人工繁育時,我們成功繁育的第一批攀枝花蘇鐵。攀枝花蘇鐵生長緩慢,在野外每年僅生長1到2毫米,幾十年才能開花結果。”

  工作人員測量攀枝花蘇鐵相關數據

  建成首個全域高精度三維模型

  除了人工繁育外,保護區保護中心還以“人防+物防+技防”模式,保護著保護區內的生態植被。

  采訪過程中,川觀新聞記者在保護區內遇到了攀枝花市西區森林專業撲火隊,他們正在開展清理干枯喬灌作業。

  據悉,通過與相關部門、企業、鄉(鎮)及村社開展聯防聯控,保護區連續18年未發生森林火災。同時,區域內設置了16套視頻監控、2套防火雷達、1套視頻語音播報系統等,建成智慧蘇鐵綜合管理體系。

  人工繁育的攀枝花蘇鐵

  “就在近日,我們建成全國首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域高精度三維模型,精度達到分米級,包含了保護區內各處設施、建筑、路網、山勢、溝壑、森林、草地等,為建設智慧化保護區提供了底層支撐。”保護區保護中心資源管理科副科長楊意斌介紹說。

  為進一步普及生物多樣性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等知識,保護區保護中心還創辦“攀枝花蘇鐵樂園”自然學堂,科研開發科工程師向鏡如便是志愿者之一,她開發了豐富有趣的科普課程,利用周末時間向親子家庭等開展公益科普。至今,自然學堂已開辦155期,受眾4萬余人次。

  攀枝花蘇鐵

  談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向鏡如認為,一個物種可能蘊含無窮價值。她說,比如攀枝花蘇鐵,作為金沙江河谷孑遺至今的古老種子植物之一,對研究橫斷山脈植物區系的起源和發展,研究古生物、古地質及種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而且,一種植物的滅絕不僅意味著其基因、文化和科學價值的喪失,甚至有可能引發其他生物的滅絕,打破生態系統的穩定。

  “所以,我們年輕一代,一定會接過前輩手中的接力棒,共同保護好攀枝花蘇鐵,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向鏡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