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春華

  “求職路漫漫,感謝學校和社會給予我們豐富的求職信息和資源。”距畢業離校已不足兩個月,與身邊還在求職路上狂奔的同學相比,西南民族大學2024年畢業生迪拉熱·阿地力江多了一份淡定和從容。在近日舉行的四川省2024屆高校畢業生春季專場招聘會上,她已經找到了心儀的崗位。

  5月21日,全省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視頻會議召開,強調要千方百計促進高校畢業生等就業創業,確保絕大部分畢業生在離校前后能夠落實畢業去向。

  今年,四川高校畢業生規模再創新高。四川采取了哪些措施幫助高校畢業生就業?下一步又將如何用心用情,抓實高校畢業生就業攻堅?

  搭建平臺挖掘崗位,精準對接提高就業成功率

  近日,在西南民族大學舉行的“職引未來”2024年全國大中城市巡回招聘四川站活動現場。(資料圖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提供)

  5月15日,“職引未來”2024年全國大中城市巡回招聘四川站活動暨西部地區青年人才交流會在西南民族大學舉辦。來自省內外的547家企業的2萬余個崗位,吸引了2024屆及往屆高校畢業生14509人次現場求職。

  充足的就業崗位,給予了高校畢業生們更多選擇的機會。成都文理學院的大四畢業生楊曉妮足足準備了50份簡歷在現場海投。和楊曉妮一樣的高校畢業生們,手持精心準備的簡歷,懷揣夢想與希望,頻頻在心儀的崗位展臺前排隊駐足,與現場招聘人員進行更加詳細的交流。

  招聘會,是高校畢業生們獲得就業機會的主要渠道。今年以來,全省教育、人社、高校等部門緊密協作,高頻次密集舉行線上線下招聘會,為準備進入職場的高校畢業生們,搭起了走向社會的重要橋梁。據四川省人才交流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全省已面向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開展線上線下招聘活動81場,組織6500余家企業,提供崗位近30萬個。

  “職引未來”2024年全國大中城市巡回招聘四川站活動現場,匹配了一系列就業指導服務。(資料圖片,劉春華攝)

  四川各地各部門在舉行招聘會時,一改過去“大水漫灌”做法,將學生的專業和企業需求相結合,讓崗位更有針對性,提高畢業生求職成功率。例如:達州市組織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招聘會時,分院系、分專業組織開展“教育師范類”“醫療衛生類”“能源化工類”等專場招聘。截至5月19日,該市三所高校應屆畢業生1.15萬人,已落實就業去向7417人。

  為了給畢業生提供更多就業崗位,人社部門和高校等積極出川,擴大“朋友圈”。5月,四川、重慶等西部12省(區、市)簽訂協議,從共建平臺共享資源等方面,共同促進區域內高校畢業生就業。3月,四川15所高校組團赴粵港澳大灣區訪企拓崗,僅在廣州站的活動就拓展就業崗位6000余個。

  如何抓住畢業離校窗口期,做好就業攻堅工作? 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胡斌表示,按照全省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視頻會議要求,人社部門將配合教育部門,繼續密集組織一系列針對性招聘活動,做到周周有招聘,時時有崗位。四川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則表示,將持續深化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用好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將優質崗位資源精準推送給有需要的畢業生。

  優化做細服務,AI智慧省時省力助求職

  “職引未來”2024年全國大中城市巡回招聘四川站活動現場,學生們在就業指導展位前咨詢。(資料圖片,劉春華攝)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勉勵“大學生就業要懷著一顆平實之心,綜合考慮自身條件和社會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那么,四川又如何幫助高校畢業生及時調整就業預期、轉變就業心態、抓住自身優勢與企業需求的結合點實現就業?

  “大力開展就業指導,是重要舉措之一。”四川省就業服務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人社部門聯合教育、團委等部門,為高校畢業生開展就業政策宣講,職業生涯規劃講座,一對一職業指導,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在近日,上述部門還共同發布了四川省高校就業指導服務站首批站點并授牌,進一步健全了就業指導聯系機制。

  優化做細就業服務的同時,AI智慧就業服務舉措,被運用到了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各種場景中。在近日舉行的2024“蓉漂人才日”青年人才大型招聘會智慧求職體驗區,求職者可通過智慧終端設備自助進行AI簡歷診斷和AI面試體驗,沉浸式感受虛擬面試互動場景,并生成針對性評估報告。

  “我就是通過AI簡歷服務,優化了簡歷并成功找到了工作。”四川三河職業學院護理專業畢業生李亞,在求職時不懂怎么做簡歷,經過學校青年就業驛站的AI簡歷服務完善簡歷后,很快與成都一家醫院達成了就業協議。

  全省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視頻會議強調,要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就業盡早就業、先就業再擇業觀念,從實際出發選擇職業崗位。四川省教育廳、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相關負責人均表示,將繼續狠抓就業指導,不斷增強畢業生求職就業能力,確保絕大部分畢業生在離校前后能夠落實畢業去向。對確實難以通過市場化渠道落實去向的重點群體畢業生,通過公益崗位、政策性崗位進行兜底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