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張紅霞 祖明遠

  近期,一份榜單牽動了四川人的視線——由賽迪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團)四川有限公司(簡稱“賽迪四川”)發布的“2024鎮域經濟全國500強”研究成果,引發人們解讀興趣:四川10個鎮上榜全國500強,在全國除直轄市、港澳臺之外的27個省(區)中位居第11名,在西部11個省(區)中位居第2名,僅次于陜西的11個。

  關注鎮域經濟,對于四川有現實意義——截至2022年,四川擁有2016個建制鎮,是全國建制鎮數量最多的省。

  縣域經濟起于鎮,在全國鎮域經濟邁入3.0時代“融合型”發展的大背景下,四川鎮域經濟發展取得新成績,10強鎮中有7個是百億鎮,它們的發展經驗有何啟示?如何更好地驅動鎮域經濟,為四川縣域經濟進位上階貢獻勢能?這份榜單提供了一個研究契機。

  強鎮對應強區(縣),“工業+科技”成共性

  46天之內,位于眉山市東坡區修文鎮的通威太陽能公司4個TOPCon電池項目連續下線電池片,在今年“五一”前創造了4個小高潮,也使這個工業強鎮的產業優勢更為突出——2023年,云集了錦源晟、天華新能等國內新能源頭部企業的修文鎮,工業總產值達到516.3億元,規上企業62家,是妥妥的“新能源小鎮”。

  遂寧市射洪市大榆鎮也以鋰電新能源比肩齊美——2023年工業總產值554億元,規上企業56家,新鋰想等企業匯聚,也是遠近聞名的“鋰電小鎮”。

  兩鎮都在當地工業園或經開區內,承擔了服務新型工業化的重任。10個強鎮中類似工業園(高新區)和鎮交疊的,還有綿陽市涪城區青義鎮、綿陽市涪城區永興鎮、綿陽市安州區花荄鎮、綿陽市游仙區小枧鎮等綿陽4鎮。

  賽迪四川在解讀分析時說,相對于陜西、內蒙古上榜鎮多為資源驅動型,四川上榜鎮中超八成是工業強鎮,并正在邁向產業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同時,上榜鎮科技創新“底色”鮮明,例如青義鎮創新成立科技創新辦,與西南科技大學合作成立高企培育中心,轄區內上千家企業中科創企業占比過半;小枧鎮落地建設綿陽科技城航空動力科技創新中心,推動科研成果就地轉化。

  “工業+科技+園區”,使得這些強鎮轉化為“市域為核心、縣域為支撐、鎮域為底座”的全域競爭新動能,例如青義鎮、黃水鎮背后是全國百強區涪城區和雙流區,而三合鎮、大榆鎮、沱牌鎮則對應著全國百強縣中的江油市、射洪市。這也與四川的發展“合拍”。不斷壯大縣域經濟,2023年四川的全國百強縣和百強區總數量達到20個,在全國排名第3位。

  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業+”推進城鄉合力

  “今年能上榜全國500強鎮,關鍵在于城鄉融合基礎好、鄉村振興抓得實,形成了較好的城鄉合力”,成都市雙流區黃水鎮黨委書記詹倩說。黃水鎮是成都國際空港經濟區的主要承載地,聚集了空客、中國商飛、菜鳥、順豐等一大批航空、物流頭部企業,但黃水鎮令賽迪四川更為關注的是城鄉融合“亮色”彰顯——廣都博物館、空港花田兩大文旅IP賦能發展,美食云集的板橋吃街煥新升級,糧油現代農業園區獲評四川省三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多點開花、點面成片,推動全域農商文旅融合發展。13個村(社區)中,白塔入選全國“和美鄉村百佳范例”,文武、扯旗上榜成都市“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先行村。

  “未來,黃水鎮將繼續扎實推動‘現代農業先行區,城鄉融合示范區’建設出效果”,詹倩透露。 賽迪四川鎮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辛同寧介紹,全國鎮域經濟500強研究今年是第二年發布,與去年相比最大的變化是將指標從工業水平擴大到了產業能力,新增了城鄉合力,更加注重鎮域“上聯城市、下接農村”的功能,黃水鎮即如此。

  綿陽市安州區花荄鎮及周邊種植柑橘2萬畝,核心區九合村2023年柑橘產值達2億余元,帶動村民人均增收8000余元。村黨委書記卿官松說,村里的氣調庫就是在每季度花荄鎮項目遴選會上產生的,他是“項目牽頭人”。黨委書記彭茂華介紹,2023年全鎮共啟動了200余個項目建設,其中包括60多家農家樂,從鎮中心出發只需5分鐘就能抵達任何方向的農家樂,當年全鎮旅游收入超38億元,全鎮村集體經濟收入超330萬元,同比增長88%。

  “發展壯大鎮域經濟是以縣域為重要切入點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一招,部分上榜鎮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重要抓手,推動鎮域經濟實現新的躍升,也在全國范圍脫穎而出。”辛同寧說。

  推動鎮域經濟更上層樓,“因地制宜+科技”是核心

  賽迪四川“2024鎮域經濟全國500強”研究,是將除直轄市和港澳臺地區外的全國2萬多個建制鎮作為評價對象,評價指標體系共包括4個一級指標、17個二級指標,其中,二級指標較2023年凈增加4個。“評價體系更綜合,更全面”,辛同寧說。

  從入圍數量來看,四川上榜全國500強鎮數量較去年新增7個,整體位于全國中游、西部上游,但欠缺頭部強鎮,多數位于榜單腰尾部。與四川建制鎮數量相比,也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入圍“2024鎮域經濟全國500強”的10個建制鎮中僅有綿陽市下轄青義鎮、永興鎮位列全國300~400名,其余8個鎮均位列400~500名。另外,四川上榜的10個鎮全部位于成都平原經濟區,反映出區域發展不平衡依然是四川面臨的一個突出矛盾和問題。

  綿陽市今年上榜6個鎮,新增4個,為全省最多。2022年,綿陽在全省率先啟動鄉鎮抓產業促高質量發展激勵試點,在166個鄉鎮中確定了39個試點鎮。2023年7月,綿陽出臺《綿陽市激勵鄉鎮(街道)抓經濟發展九條措施(試行)》,通過財政金融支持、搭建平臺、土地要素保障等支持試點鄉鎮發展。兩年推動,成效顯著。

  “鎮域經濟生根了、牢固了、優強了,枝繁葉茂了,縣域經濟才可能做優做強。”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與區域協調發展研究智庫主任兼首席專家楊繼瑞認為,因地因時找準鎮域優勢資源,通過數字經濟賦能、加大科技轉化是關鍵,培育優勢產業和集群,是高質量發展鎮域經濟的“必由之路”。

  新型城鎮化與鄉村全面振興“雙輪驅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鎮域經濟已經進入3.0時代——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崛起,中心城市將更好地輻射帶動周邊鎮域發展,賽迪四川認為:四川鎮域經濟正迎來發展新機遇,但受制于建制鎮“數量多、規模小”所帶來的承載力弱的問題,還需立足四川省委“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戰略部署,統籌城鄉融合與區域協調發展,因地制宜、分類引導,結合區域實際制定差異化的鎮域經濟發展策略,并探索建立“差異化”考核評價與“階梯式”激勵機制,加快構建以“百強鎮”“百億鎮”為標兵、其他鎮域為重要支撐的鎮域經濟發展體系,做好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