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羅田怡

  為推進安寧河流域土地綜合整治,加快“天府第二糧倉”建設,《四川省安寧河流域土地綜合整治規劃(2022—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已于近日正式公布。

  作為四川省首個跨市(州)的流域型土地綜合整治專項規劃,《規劃》將在哪些領域重點發力?6月3日,四川省政府新聞辦在成都舉行《四川省安寧河流域土地綜合整治規劃(2022—2035年)》新聞發布會,省自然資源廳、攀枝花市、涼山州、省自然資源投資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情況,并答記者問。

  四大整治分區

  安寧河流域將進行系統治理

  安寧河一脈清水,聯動了攀西,全長320余公里,流經涼山州冕寧縣、攀枝花市米易縣等11個縣(市、區)素有“川西南糧倉”之稱,極具發展潛力和后勁。

  “但在實際調研中,我們也發現還有很多硬骨頭要啃。”四川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鄧斌談道,目前,安寧河流域也存在耕地破碎化明顯,節約集約利用程度低,生態系統局部脆弱等問題。

  “我們發現在土地綜合整治工作中,規劃是‘指南針’更是‘路線圖’。”鄧斌表示,在推進安寧河流域土地綜合整治時,四川特別注重規劃先行,將規劃作為重要實施依據。

  在分區上,創新“行政區劃+自然要素”的分區思路。鑒于《規劃》以流域為單元進行整體規劃且跨兩個市(州),按照“地形—流域—片區”分區思路,《規劃》打破傳統分區形式,充分考慮自然地理單元、流域單元和行政區之間的關聯性、協同性,將安寧河流域劃分為4大土地整治分區,更好推動“單項整治”向“系統治理”轉變。

  在布局上,創新“分區引導+模式主導”的工程布局模式。以各分區為指引,依據分區特點和主攻方向安排,差異化集成立體農業、礦山修復、綠色減災、風貌提升等特色板塊,引導地方因地制宜探索“美麗田園”“魅力山川”“陽光谷地”“綠色家園”以及“田園綠廊”5類“土地整治+”實施模式,既全流域布局謀劃,又兼顧突出特色重點,“一體化”推進實施。

  打造攀西版“富春山居圖”

  今年預計完成土地整治7000余畝

  據了解,《規劃》共8章30節。“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我們多次赴安寧河流域開展實地調研和摸底排查。”鄧斌介紹,通過系統調查和評價,全面厘清安寧河流域2個市(州)11個縣(市、區)地形地貌、資源現狀、生態本底,科學研判整治潛力和重點區域,突出解決耕地質量不高、用地布局散亂無序、水資源分布不均、生態系統脆弱等問題。

  鄧斌表示,《規劃》還從底線控制、整治修復兩個維度,設定了耕地保有量等9個一級指標,細化了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等8個二級指標,并將各項指標分解到對應的11個區縣,最終構建以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生態保護修復為主體的“3+X”整治任務體系。

  《規劃》還將安寧河流域劃分為4大整治分區,并在每個分區選取2個重點片區,規劃布局高標準農田建設、閑置低效用地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等重點項目,探索“土地整治+”實施模式,打造示范工程和特色整治樣板,輻射帶動全流域治理。

  “下一步,我們將緊緊圍繞《規劃》目標任務,有計劃、有步驟、有目標地推動安寧河流域土地綜合整治,不斷優化國土空間格局,促進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改善生態環境。”鄧斌表示,今年,四川計劃在冕寧、米易、鹽邊、仁和四個縣(區)打造典型示范區,預計完成土地整治7000余畝,打造農田集中連片、村莊集聚美麗、流域風景秀麗、環境宜居宜業的攀西版“富春山居圖”。

  村民腰包鼓起來

  讓土地綜合整治更加“惠農”

  社會力量要如何參與安寧河流域土地綜合整治?

  對此,四川省自然資源投資集團副總經理何思彬表示,省屬國有平臺將打造示范項目,形成帶動效應,并從糧食產能、租金收益、勞動就業三方面參與安寧河流域土地綜合整治。

  當前,省自然投資集團正攜手涼山、攀枝花等市(州)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示范,先行在安寧河流域的冕寧、米易、鹽邊、仁和等區縣謀劃打造土地綜合整治示范項目,規模已達1.5萬余畝。“這為我們繼續參與安寧河流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何思彬談到。

  糧食產能方面,通過耕地恢復補充、旱改水提升耕地質量,新增糧食產能12萬公斤;租金收益方面,通過為期4年的土地流轉能給當地老百姓帶來較為穩定的收入,流轉土地的農戶能獲得3600元/畝的固定租金,平均每戶租金收益約9000元;勞動就業方面,通過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實施,可帶動當地700戶村民就近參與農業現代化建設,實現約100萬元增收。

  何思彬告訴記者,今年2月份,在冕寧縣調研時,當地一村民說:“通過這個項目實施,道路暢通了,田塊平整了,還修建了溝渠,安裝了太陽能殺蟲燈,關鍵是我們的腰包還鼓起來了。”

  何思彬表示,下一步將聚焦耕地酸化、污染化治理等問題,積極引進國內外一流研發機構,打造集科研、技術、工程、市場為一體的國家級創新平臺,推動技術成果高效轉化和精準應用。不斷加大對土壤改良、面源污染治理等耕地保護創新技術的研發力度,推動農田智慧監測、生態修復等技術研發利用,實現耕地酸化、污染化等問題的長效、有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