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敏

  當前,四川已進入汛期,山洪災害防御工作也到了關鍵時刻,要怎么防?

  日前,結合四川山洪災害特點,在總結歷年災害經驗教訓基礎上,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印發《四川省山洪災害防御指導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為全省山洪災害防御提供了可參照可實施的模板。這也是四川首次出臺山洪災害防御體系建設的規范性文件。

  近日,川觀新聞記者采訪了水利廳及廣元市、雅安市等地水利部門,實地了解首個“省級模板”如何幫助地方防御山洪災害。

  一個新策略

  全省劃出4類風險區

  《意見》提到,四川山洪災害成災機理復雜,省防辦根據四川災害特點,制定了防御總體策略為“風險評價+分級管理+分類響應”。

  水利廳水旱災害防御處副處長朱錫松介紹,2021年開始,全省水利部門對所有山洪災害危險區進行了風險評估,2022年初步確定了各個區域的危險等級并試用。根據動態變化調整,2024年,全省共有24876處山洪災害危險區,其中極高風險24處、高風險1251處、中風險7212處、低風險16389處。

  “按照不同風險等級,制定不同管理措施,分類響應,根據分級情況,再分別制定轉移避險措施。”朱錫松介紹,“比如高風險區,應組織風險高的住戶避險搬遷。搬遷前一旦發布黃色及以上級別的預警,就必須撤離區域內的群眾。”

  樂山市峨邊縣金巖鄉俄羅村3組山洪災害危險區為高風險區,尤其是村民魯某家處山洪溝溝口處,每年轉移避險多達10余次,需要搬遷。今年5月11日,魯某一家6口完成搬遷。5月25日至26日,峨邊縣遭受暴雨,根據氣象信息,俄羅村3組村民需要轉移避險,在25日傍晚暴雨來臨前,受威脅村民全部提前轉移。26日凌晨,俄羅村3組突發山洪,由于搬遷、轉移及時,盡管村民魯某原住宅被山洪沖毀,但全村未造成人員傷亡。

  5月26日凌晨,樂山市峨邊縣俄羅村3組突發山洪,由于搬遷、轉移及時,未造成人員傷亡。水利廳供圖

  朱錫松表示,分級評價后實施分類管理,不僅能實現山洪災害的精準防御,還能降低防御成本,“比如低風險區沒有發布紅色及以上山洪災害風險預警、暴雨預警,就可以加強巡查監測,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轉移。”

  一組新設備

  雷達測雨 監測預報“搶先一步”

  《意見》中提到,持續改進和技術創新,利用衛星遙感、雷達測雨、無人機巡查等先進技術,實現山洪災害的高精度、實時監測。在雅安市蘆山縣,記者就見到了這樣的先進技術。

  蘆山縣的測雨雷達。水利廳供圖

  在蘆山縣龍門鎮的一處高山上,一個球形設施引人注意。這是四川省首部建成投用的水利測雨雷達。通過這個雷達,降雨云體的三維結構、降雨強度等信息能被有效探測,并實時傳輸到蘆山縣水利局防汛值班室的電腦屏幕上。

  “通過分析雷達反射的數據,可以實現對流域內降雨情況的實時監測和短臨預報。”蘆山縣水利局水旱災害防御股股長劉紹斌介紹說。

  氣象衛星和測雨雷達系統、雨量站網、水文站網被稱作雨水情監測預報的“三道防線”,其中,氣象衛星和測雨雷達系統又被稱為“第一道防線”。

  “過去,水情監測沒有專用的水文測雨雷達,水文預報主要依靠氣象部門提供的天氣信息,由于氣象與水文部門所需信息有一定的差異,加之數據傳輸有延時等情況,水文監測預報的‘第一道防線’相對比較薄弱。”雅安水文中心副主任張松柏說。

  雨量站。水利廳供圖

  “測雨雷達監測的是空中的云層,也就是雨前信息,相較于雨量站、水文站測降雨和水流,可以更早預測降水、洪水趨勢。”四川省水文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水利測雨雷達開展水情監測預報,洪水預見期一般可延長1—2小時。

  預測提前的同時,區域監測數據空白也被填補。

  省水文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受降雨局地性或流域上游自然地理條件等因素影響,四川部分中小河流無法建設雨量、水文(水位)站,監測數據存在空白。通過建設水文測雨雷達,水文部門可以掌握第一手大氣降雨信息,不斷補齊補強水情監測預報的“第一道防線”。

  簡易雨量筒。水利廳供圖

  2023年8月6日,蘆山縣利用水利測雨雷達,精準預測山洪,提前預警轉移危險區群眾100余人,該事件入選2023年全國山洪災害預警避險十大典型案例。

  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四川已在北川縣、蘆山縣開展水利測雨雷達建設試點并投用,樂山市金口河區、峨邊縣和涼山州甘洛縣3部測雨雷達組網建設試點相關前期工作正在進行。到2025年,全省將規劃建設18部測雨雷達,構建基本覆蓋全省的水利測雨雷達監測網,進一步提高洪水預警預報精度、延長洪水預見期。

  一套新機制

  預警轉移和喊醒叫應責任精準到人

  《意見》中明確,預警轉移實行“3人1屋”機制,喊醒叫應實行“30123”機制,這些機制具體指什么?有何好處?

  廣元市水利局水旱災害防御中心副主任熊彬用當地最新一次山洪災害防御事例做了說明。

  5月27日15時40分,廣元市氣象臺發布暴雨藍色預警,隨后,16時15分,廣元市水利局發布山洪災害預警信息:青川縣全境以及劍閣縣等14個鄉鎮可能發生山洪災害(藍色)。同一時間,廣元啟動山洪災害預警信息“30123”叫應機制。

  根據氣象數據預判,青川縣三鍋鎮蘇陽村轉嘴子組等點位存在山洪災害極高風險,依照規定,這些點位的群眾需要災前轉移。

  接收到山洪災害預警信息后,轉嘴子組預警轉移責任人杜軍、網格員王中福、蘇陽村黨支部副書記李軍組成“3人”組,第一時間趕到轉嘴子組,上門做村民工作,并幫助村民轉移。不到1個小時,山洪災害涉及的3戶6名村民,全部轉移至閑置的村委會。

  安置完村民后,杜軍立即將預警轉移和監測巡查情況報告給了三鍋鎮。24小時內,杜軍共報告了24次轉嘴子組的雨情情況,三鍋鎮向青川縣山洪災害防御部門報告了12次,青川縣向廣元市報告了8次。所幸此次山洪災害并未真正發生,沒有造成生命財產損失。

  熊彬介紹,2022年,廣元在總結多年應對山洪災害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建立“山洪災害危險區預警信息‘30123’叫應機制”,用于進一步加強全市山洪災害防御工作,并有效應對了2022年“7·13”青川縣3起山洪災害,守住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底線。

  “30123”叫應機制是指山洪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后,各接收單位30分鐘內作出回應,村級每1小時、鄉鎮每2小時、縣級每3小時報告預警響應落實情況,直至受威脅群眾轉移完畢,并按照信息發布、接收回應(未應核查)、預警響應、措施反饋四個步驟,形成預警管理閉環。“3人1屋”則指,在轉移避險過程,由網格員、村組干部等組成的臨災現場“指揮官”、避險過程“監管員”、轉移安置“責任人”3人,要組織群眾到臨時安置場所“安全屋”避險。

  朱錫松表示,《意見》的實施,明確了四川山洪災害防御總體策略,對于指導各地規范、夯實山洪災害防御體系有重要意義,其中預警轉移機制、“30123”喊醒叫應等機制的實行,可使山洪災害預警信息得到及時傳達和有效響應,實現受威脅群眾的快速有序轉移,有安全的臨時居住場所,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在山洪防御實際工作中不斷探索切實可行的措施機制,進一步改善水文基礎設施和設備,全面提升山洪災害防災減災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