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李丹/文 肖雨楊/圖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長期以來,四川扎實做好民生保障工作,著力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廣大服務保障對象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6月21日,省政府新聞辦在成都召開“四川強化基本民生保障”新聞發布會。圍繞弱有所扶、老有頤養、幼有所護、殘有所助,四川省民政廳、遂寧市民政局等相關領導介紹有關情況。

  新聞發布會現場

  弱有所扶 全省城市和農村低保標準低限實現“九連增”

  “全省151萬脫貧人口、23萬防止返貧監測對象通過納入低保、特困,穩定消除返貧風險,織密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網’,兜住了全國人數最大的困難群眾的‘底’。”民政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張曉玲表示,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衣食冷暖,民政部門重點從服務能力、對象分層、分類救助上入手,目的就是要兜住、兜準、兜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四川加快建設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將救助對象識別為特困人員、低保對象、低保邊緣家庭和支出型困難家庭四類,推動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專項救助范圍由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向低保邊緣家庭、支出型困難家庭拓展。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連續3年納入全省民生實事,全省城市和農村低保標準低限實現“九連增”,低保標準的地區、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

  為了及時發現困難群眾,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民政部門通過“大數據+鐵腳板”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把需要救助幫扶的低收入人口找出來,納入到動態監測體系當中強化監測預警。今年以來,省級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共推送各類風險預警線索24萬條,各地通過對這些家庭走訪摸排,已將其中近3萬預警對象納入救助范圍,幫助這些家庭解決了燃眉之急。

  老有頤養 全省建成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484個

  “到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各類為老服務站點已隨處可見。”發布會上,張曉玲以成都高新區肖家河街道新北社區為老服務站為例,講述了四川以建設城市居家社區“15分鐘養老服務圈”和農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為核心,大力發展老年教育、老年助餐、醫養結合、智慧養老等新模式的做法。目前,全省已建成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484個、縣級失能特困人員養護院183個、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638個。

  隨著四川老齡化率、高齡化程度日益加深,老年助餐、失能失智老年人照護服務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今年起,四川全面啟動實施“蜀適幸福食光”老年助餐服務三年行動,全省30個示范性老年助餐服務網絡納入2024年全省民生實事加以推進。全省各地正推動形成“中央廚房+長壽食堂+助餐服務點+配送入戶+鄰里互助”的共建共享服務模式,為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經濟實惠、安全可靠的助餐服務。

  在推進失能老年人照護方面,四川開展老年人能力評估,建立困難老年人精準識別和動態調整機制。13余萬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進行了適老化改造,全省縣級失能特困人員養護院實現全覆蓋,積極開展中央財政支持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集中照護,今年以來已為7000余名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提供集中照護服務。

  幼有所護 全社會共同關心關注困境兒童和留守兒童身心健康

  圍繞解決困境兒童、留守兒童及其家庭的急難愁盼問題,四川民政部門始終堅持分層分類、按需施策,不斷優化服務供給,提升服務質量。啟動了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質量提升三年行動,包含精神素養提升、監護提質、精準幫扶、安全防護、固本強基“五大內容”。創新實施“明眸皓齒 正心立身”健康工程,“為你而來 相伴成長”等系列品牌項目,全面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結對幫扶機制,引導全社會共同關心關注困境兒童和留守兒童身心健康,促進健康成長。

  近年來,兒童身心健康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張曉玲表示,民政部門會同教育、衛生健康等15個部門共同研究,制定了《四川省“明眸皓齒、正心立身”健康工程試點工作方案》,系統預防和解決未成年人的近視、齲齒、心理不健康、脊柱側彎等問題,通過“學校+家庭+社區+機構”等模式開展宣傳教育、篩查、轉介治療、專業力量培養等工作,探索“公益慈善+”的模式,補齊資金和工作力量不足的短板。同時針對困境兒童,在篩查、治療等方面建立綠色通道,進行傾斜補助。目前,“明眸皓齒、正心立身”健康工程已在全省21個市(州)分類推廣,將會逐步應用到全省全體兒童,促進其健康成長。

  殘有所助 “精康融合行動”服務患者超50萬人次

  殘疾人是一個特殊困難群體,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四川連續9年將“發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納入全省民生實事予以推進,86萬困難殘疾人享受生活補貼,107萬一二級重度殘疾人享受護理補貼;積極推動“兩項補貼”擴面,惠及14萬三四級智力和精神殘疾人。

  社區康復是精神障礙患者回歸家庭、回歸社會的重要途徑,四川民政部門制定了我省“精康融合行動”2023—2025的三年實施方案,提出了六大行動20項具體任務,“精康融合行動”實施以來,民政廳安排中、省福彩公益金補助超過7000萬元,支持了136個縣(市、區)精康服務融合發展,累計為精神障礙患者服務超過50萬人次,幫助恢復生活自理患者超過4000人次。

  遂寧市積極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社區精神康復服務模式,著力打造“遂心家園”品牌,解決精神障礙患者及家庭的急難愁盼問題。發布會上,遂寧市民政局局長趙維強分享了當地的實踐,“我們通過營造居家精神障礙患者走出家門、回歸社會的良好環境,實現輔助性就業20余人次,增強了患者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和能力,減輕了患者家庭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