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縣治,天下安。縣域經濟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底部基礎。四川提出按照“抓強、壯干、提弱”思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突出高效配置資源要素,支持有條件的縣域率先發展,加快形成強縣引領、競相爭先、協同共進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四川縣域經濟發展態勢如何?表現出怎樣的特點?川觀縣域經濟智庫聯合省統計局,共同推出《2024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報告》,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進行畫像,讓讀者更加清晰地看到四川縣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和態勢。

  報告一
全省近七成縣市經濟總量過百億元

  四川在線記者 史曉露

  四川擁有183個縣(市、區),數量居全國第一。其中,既有經濟總量超千億元的全國百強縣、百強區,也有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39個欠發達縣域。

  打開四川縣域版圖,全省縣域經濟呈現一幅怎樣的發展圖景?

  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四川縣域經濟恢復向好,綜合實力持續提升,其中,近7成縣(市、區)經濟總量過百億元。數據背后,還藏著哪些新“縣”象?

  “頭雁”領航 

  128個縣(市、區)經濟總量過百億元

  在四川的縣域版圖上,成都市武侯區無疑是飛得最高的一只頭雁。2023年,武侯區經濟總量達3900億元,繼續領跑全省。

  當前,武侯區正瞄準高端醫療、音樂文創、消費電子、數字健康、新材料等重點產業,實施100個重大產業化項目,縣域經濟活力迸發。

  不只是武侯區,報告指出,2023年,縣域經濟總量穩步壯大,全省183個縣(市、區)中,經濟總量過百億元的有128個,占比達69.9%,較上年增加3個(北川縣、德昌縣、寧南縣)。其中,經濟總量超500億元的33個,較上年增加5個(新津區、都江堰市、崇州市、游仙區、三臺縣);經濟總量超1000億的11個,與去年持平。

  經濟恢復穩定向好。183個縣(市、區)GDP增速均實現增長,其中,108個縣(市、區)的增速高于全省,雅江縣、鄉城縣、五通橋區、簡陽市、古藺縣實現兩位數增長。

  工業強,則縣域強。以甘孜州雅江縣為例,立足水電資源優勢,雅江縣大力發展清潔能源,2022年12月,雅礱江兩河口混合式抽水蓄能電站開工,2023年6月,雅礱江兩河口水電站水光互補一期項目——柯拉光伏電站并網發電。全縣綠色動能澎湃,2023年雅江縣GDP增速達19.5%,居全省縣域第一;工業增加值增速達39%,居全省縣域第三。

  四川在全國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也不斷提升,影響力持續擴大。2021年開始,全省先后有西昌、簡陽、彭州、射洪、江油、宣漢、金堂7個縣(市)入選全國百強縣,入圍總數居西部第1、全國第5。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升 

  24個縣(市、區)人均GDP超10萬元

  6月,走進攀枝花市仁和區大龍潭彝族鄉混撒拉村,金燦燦的芒果掛滿枝頭。依靠芒果產業,昔日干熱河谷的禿嶺荒坡變成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目前,混撒拉村種植芒果面積已超過2萬畝,產值超億元,收入10萬元以上的農戶占比達75%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攀西芒果第一村。

  放眼整個仁和區,依靠發展芒果、石榴等特色產業,建成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7個、國家農業產業強鎮2個,帶動全區10.8萬果農年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

  這只是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報告顯示,2023年,全省縣域發展質量效益穩步提升,人均GDP穩定增長,60個縣(市、區)人均GDP超全省平均水平,其中24個縣(市、區)人均GDP超10萬元,較上年新增6個(成華區、仁和區、綿竹市、涪城區、金口河區、寶興縣)。

  產業帶動,城鄉融合發展加快推進。綿竹市是全省唯一一個坐擁兩個省級化工園區的縣級市,當地把新材料、新能源產業作為撬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目前,綿竹新市化工園區、綿竹新材料化工園區兩大省級化工園區儲備了40余個優質項目,所有項目全面建成達產后,預計新增年工業產值3000億元、年稅收300億元左右。

  園區發展也為場鎮帶來“人氣”。隨著一批產業工人、管理人員在綿竹新市化工園區所在的新市鎮安家落戶,該鎮常住人口比戶籍人口多1.5萬人。為做好化工園區的服務和承接工作,該鎮正在做場鎮更新規劃,未來有望建起綿竹市第一家鄉鎮電影院。

  全省城鎮化率也穩步提高。報告顯示,全省有181個縣(市、區)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較上年提高,其中有135個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且相對差距持續下降,104個縣(市、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121個縣(市、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30個縣(市、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在2以下,較上年新增1個(簡陽市)。

  主體功能區競相發展 

  城市化地區GDP占全省比重達八成

  走進宜賓市翠屏區的四川長江工業園區,動力電池、重大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配套等產業蓬勃發展。園區內的四川科達利精密工業有限公司,是寧德時代鋰電池精密結構件的主力供應商,自2021年落地宜賓以來,產值連年攀升,2023年實現工業產值12.28億元,較上年增長158%。

  近年來,翠屏區聚焦優質白酒、動力電池等產業,加快推動產業建圈強鏈。2023年,翠屏區GDP達1512.5億元,在全省縣域中排名第五;第二產業增加值達976.3億元,工業增加值達859.6億元,均在全省縣域中排名第一。

  放眼全省,各個縣(市、區)立足自身特色優勢,積極探索縣域經濟發展新路子,各主體功能區競相發展,各有亮點。

  報告指出,城市化地區支撐有力,城市化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086.7億元、占全省比重達80%,同比增長6.4%、高于全省0.4個百分點;全省11個GDP超1000億元的縣(市、區)均分布在城市化地區;全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27180.1億元,同比增長7.6%,高于全省0.5百分點;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7531.9億元,工業化率為36.5%、比全省高8.7個百分點,為主體功能區中最高。

  農產品主產區引領增長,農產品主產區GDP達8377.1億元,同比增長6.8%、高于全省0.8個百分點,快于城市化地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增速。農業基礎不斷夯實,農產品主產區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1814.2億元,占GDP的比重為21.7%,比全省高11.6個百分點。工業增長強勁,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928.1億元,同比增長6.7%、比全省高1.4個百分點,增速居主體功能區首位。

  重點生態功能區農業增長較快,2023年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898.6億元,同比增長4.7%、增速高于全省0.7個百分點。消費市場加快回暖,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01.5億元,同比增長10.5%,高于全省1.3個百分點。

  縣域經濟發展仍不平衡 

  加快實現“群雁齊飛”

  不過,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四川縣域經濟的差距仍然較大。

  “把55個市轄區除開,只看剩下的128個縣(市),更能反映當前的差距。”川觀縣域經濟智庫專家、四川省區域經濟研究會會長、四川省社會經濟管理研究院院長戴賓認為,短板表現為縣域經濟發展仍不平衡,第二產業和工業增加值占比低、下降大,產業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數據顯示,2023年,四川128個縣(市)GDP平均值為203.8億元,僅為江蘇省的16%;尚有50個縣(市)GDP不到100億元、31個縣(市)不到50億元。

  再看對穩增長提供有力支撐的第二產業,與2013年相比,2023年全省128個縣(市)二產占比由46.4%降低到36.6%,工業增加值占比下降則更在10個百分點以上,難以對縣域經濟形成有力支撐。

  此外,與東部發達省份相比,四川縣(市)規上工業企業的數量偏小、規模偏小。“大部分縣域主導產業不夠集中明晰、特色不鮮明、產業集群規模不大、品牌影響力不強。”戴賓表示,四川縣域工業仍帶有明顯的資源加工特征,傳統工業占比大,現代新興工業發展不足,技術創新能力不強。

  對此,專家普遍認為,發展縣域經濟,強調的不只是“頭雁引領”,還要實現“群雁齊飛”,才能形成“五區共興”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要注重對弱縣的補強。”成都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西南財經大學成渝經濟區發展研究院院長楊繼瑞建議,縣域要積極融入“城市群”“都市圈”建設,同時毗鄰縣可以瞄準優勢產業、抱團發展,注重產業鏈協同配合。還要把制造業作為興縣強縣的根本,加快推動中小企業“智改數轉”,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時利用四川在綠色能源方面的資源優勢,積極招大引強,承接好東部和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