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袁城霖 達州頻道 張海波 攝影報道

  “一旦薄紙扯裂,說明地面發生了下陷。”7月10日中午,雨剛剛停下,柏在成前往達州東部經開區福善鎮橋亭村的一處地災隱患點巡查,在一間閑置民房內,一張白紙貼在地面一條裂縫上,他蹲下身近距離察看紙張是否有扯裂。

  地災隱患點專職監測員柏在成察看紙張是否有扯裂。

  8日凌晨以來,達州持續遭遇區域性暴雨天氣。作為達州東部經開區福善鎮橋亭村1組水竹溝滑坡地災隱患點的專職監測員,柏在成每天去巡查5次以上,10日中午是他當天第三次前去巡查。

  達州東部經開區福善鎮橋亭村1組水竹溝滑坡地災隱患點全貌。

  同樣的白紙,也貼在閑置民房墻壁的裂縫上。“普通的白紙,有大用處。”柏在成說,這張薄紙幫助識別肉眼不可見的地質變化,一旦發生扯裂,立即組織居民全部轉移,邀請地質隊專家實地研判,決定采取下步舉措。

  該地災隱患點地處山間凹谷,民房依山就勢修建,層層疊疊坐落在山坡下部,戶籍人口32戶86人,很多民房因長期無人居住而閑置,甚至垮塌,實際居住著5戶7人。

  新建的擋土墻。

  精準監測地質變化,筑牢地災防治安全防線,除了加密巡查頻次和采用貼紙這種“土辦法”,記者在現場看到了不少“洋辦法”。

  在山坡最底部一排民房旁及進出居民區路口,建有地質災害普適型監測站,24小時全天候工作,監測位移、裂縫、傾角、雨量等測項,一旦發生地表變形或雨量達到設定標準,會自動報警。地災隱患點公示牌上印有“一鍵報災”二維碼,掃碼可見撤離路線及地方干部聯系電話。

  地質災害普適型監測站。

  確定各處薄紙沒有扯裂,柏在成又走到5戶居民家門前,敲門、喊名字。“有的居民可能會見雨停了返回家中喂豬,我要提醒他迅速離開。”柏在成說,7日下午,達州市氣象臺發布暴雨藍色預警后,5戶7人轉移到了福善鎮場鎮和橋亭村黨群服務中心。本輪強降雨,是該地災隱患點居民今年第六次提前避險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