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闞瑩瑩
7月底,幾場雨后,德陽什邡市湔氐鎮,什邡昊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菌棚內,整齊擺放的菌袋上,新一茬木耳正在出菇。
這不是市場上常見的黃背木耳,這里的木耳通體呈現出粉色,由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李小林博士團隊選育,并為其命名為“粉耳1號”。這也是國內首個粉色木耳新品種,今年規模上市以來,市場價格達到了普通黃背木耳的10倍。
如此外觀特異、價格高企的木耳新品種,它的成功選育卻是源自一次“偶遇”。
馴化栽培的“粉耳1號”。
一次“偶遇”
成都獅子山發現野生粉色木耳
時間回到2020年8月的一天,剛下過幾場雨,李小林和團隊成員相約成都獅子山,采集野生種質資源。
做食用菌研究,到野外采集野生種質資源是家常便飯。一段倒下的枯木上,幾朵粉色的木耳,吸引了李小林和團隊成員的注意。“這朵野生木耳的形態像是動物的耳朵一樣可愛,顏色呈粉紅色,非常漂亮。另外,它的質感與普通木耳類似,具有柔軟而有彈性的特點。”李小林回憶。經過初步判斷,這是一種野生自然變異子實體,此前從未在野外和實驗室內見過。
“這種粉色木耳能否馴化成栽培品種?如果可以的話,這應該是一個有較大應用前景的特殊資源。”李小林和團隊成員當即決定帶回實驗室進行研究。
李小林在成都獅子山發現的野生粉色木耳。
野生自然變異子實體要馴化成栽培品種,要經過分離、初篩、復篩、多點品比試驗、抗性鑒定、品質檢測、轉基因檢測、田間技術鑒定和示范栽培等多個環節。“最開始,我們使用的培養基不適合粉色木耳的生長,導致生長緩慢或失敗。”李小林說,通過多次試驗和改良,最終找到最適合的培養基配方。
終于到了品質檢測環節,結果讓團隊成員十分驚喜。粉色木耳比普通的黃背木耳蛋白質含量高26.2%,谷氨酸高29.3%,不飽和脂肪高102.4%,菌類多糖含量高2到3倍。
“這讓我們更加有把這種木耳推廣市場的信心。”李小林說,最終經過近4年的科研時間,直到今年,粉色木耳開始規模化種植。
規模化種植
比普通木耳價格高十倍
什邡昊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什邡市湔氐鎮當地最大規模的黃背木耳種植企業,2022年,公司拿到了粉色木耳的獨家推廣權,并連續2年每年試種了5萬袋。
“為了提高粉色木耳的產量,我們和李小林博士團隊合作,通過一套控溫控濕系統,讓粉色木耳的出菇時間可以從每年的4月份持續到11月份,而黃背木耳的出菇時間只在2月份到3月份。”公司負責人吳東介紹,現在一畝地能放4萬多袋粉色木耳菌袋,一袋能產1斤。
馴化栽培的“粉耳1號”。
今年,公司首次大規模種植粉色木耳,預計全年可生產一兩百萬袋。由于粉色木耳主要以鮮銷為主,今年公司建立了一條液氮生產線,采用液氮技術進行急速冷凍,可為粉色木耳鎖鮮。通過冷鏈物流送到消費者手上,解凍以后就能確保色、香、味、形與鮮品沒有差別。
“我們只挑選鮮品中最好的一級品和中等品銷售,一級品每斤20元,是每斤2元的黃背木耳價格的10倍。中等品每斤能賣到15元,烘干后一級品也能賣到100多元一斤。”吳東說,一袋粉色木耳的產值可達20元,除去種植成本以及采摘、挑選等費用,純收入可達10元。現在,公司的粉色木耳已經銷售到北京、上海、廣東、深圳高端商超。
野菌馴化
更多野生菌走向規模化種植
不只是粉色木耳,現在,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正在進行雞樅菌、冬蟲夏草、桑黃等野生菌的馴化科研工作。
不久前,團隊通過飼養培菌白蟻和雞樅菌絲的分離純化,模擬營造野外的原始環境,培養出成熟的雞樅菌圃,最終實現雞樅菌在實驗室里成功出菇。
但這次突破,距離完全馴化雞樅菌并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栽培,仍有一定距離。“首先我們需要進一步驗證馴化技術的穩定性,確保在不同環境下均能成功栽培。其次需要進行更大規模的栽培試驗,積累經驗并完善技術細節。另外在技術成熟后,還需要進行市場推廣,確保商業化栽培的經濟效益。”李小林說,預計還需要3年至5年的時間才能完全馴化雞樅菌并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栽培。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