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蔣君芳

  8月2日,2024賽迪百強區榜單公布。四川上榜數量與去年持平,共13個,分別是成都市武侯區、雙流區、龍泉驛區、金牛區、錦江區、青羊區、成華區、郫都區、新都區,宜賓市翠屏區,綿陽市涪城區,瀘州市江陽區和德陽市旌陽區。

  賽迪顧問認為,城區在空間上具有更強的集聚性,匯集了高層次人才、高能級企業和高水平科研機構等重要發展要素,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2024百強區用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7.4%的GDP。

  四川在全國百強區陣容中表現如何?下一步四川陣容如何取得新突破?記者對此進行了梳理并采訪了有關專家。

  “東強西弱”格局中的四川貢獻

  “東強西弱”格局,一直存在于全國百強區的分布中。以今年為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上榜全國百強區的席位,分別為57個、24個、18個和1個。東部地區占比超過了50%,大比分領先。

  但縱向比較會有不同發現。東部地區在全國百強區的席位已從2021年的68個席位,下降到2024年的57個席位。而中部地區的席位呈快速增長態勢,從2021年的14個增至2024年的24個,西部地區的席位也有所增加,從2021年的16個增加至2024年的18個。

  如何定義這一趨勢?今年的研究報告中,賽迪顧問在分析百強區分布“東強西弱”空間格局時,用到了“明顯改善”一詞。“在前些年的報告中,賽迪顧問用的是‘有所緩解’這個詞。”在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當代縣域經濟雜志社社長楊彪看來,從“有所緩解”到“明顯改善”,反映的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協調性的進一步提升。

  在全國百強區陣容PK中,作為西部省份,四川貢獻幾何?2024全國百強區榜單中,四川共占據13個席位,位居西部第一,與浙江省并列全國第三。“西部總共占據了18個席位,四川占比超過七成。”楊彪認為,這與四川的經濟體量相符合。去年四川GDP總量為60132.9億元,成為全國第六個、西部第一個邁上6萬億元臺階的省份。

  不能回避的是,盡管席位數在減少,但東部地區在榜單的前半段,尤其是前10個席位的爭奪上,始終遙遙領先。2024全國百強區榜單中,排名前10的區域,9個來自東部地區。

  而在整體排名上,四川有9個上榜區都在50位后,盡管武侯區闖進了前15名,但距離第一名的南山區,經濟體量相差在4600億元左右。此外,從區域分布上看,四川上榜的13個區有9個來自成都,其余4個分別來自宜賓、綿陽、瀘州和德陽,還有許多市州沒有實現零的突破。“從這些層面看,四川的縣域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楊彪說。

  持續晉位升級的動力何處尋?

  四川在線記者梳理發現,在2024全國百強區榜單中,翠屏區較去年提升了3位。自2020年首次闖入全國百強區后,翠屏區已連續4年以至少3名的速度向上躍升,從68位上升至55位,距離榜單前半段已不再遙遠。

  翠屏區一路向前的動力源在哪里?記者注意到,在賽迪顧問的全國百強區評價體系中,第二產業增加值的總量和增速,是重要的參考指標。而翠屏區近年來在優質白酒、動力電池“兩大賽道”上的表現有目共睹,去年翠屏區是全省第二產業增加值總量最大的縣(市、區),為976.32億元,同比增速也排在全省前20位。

  翠屏區外,錦江區、成華區、江陽區、新都區的排位均較去年提升了3位。“它們的晉位思路不全相同,像作為成都市主城區的錦江區、成華區,第三產業的發展集中度更高,它們去年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在全省分別排在第五和第六位。”楊彪說,不同于百強縣的評選,百強區的評價中,第二產業外,第三產業的表現同樣重要。

  全國百強區的爭搶,歷來激烈。要實現持續晉位升級,并不是件輕松的事。賽迪顧問認為,城區經濟增長的經驗表明,當城區的經濟達到一定體量之后往往會在產業結構、要素支撐、創新驅動等多個方面面臨發展瓶頸,“但我們發現一些城區,通過重塑增長動力,依然快速突破了發展瓶頸,實現了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綜合競爭力的大幅躍升,我們把這種增長稱為‘城區超越增長’。”

  四川的百強區如何實現“超越增長”?賽迪顧問一位研究員給出具體建議,“要全面審視新的發展條件和發展環境,以戰略目標再定位為核心統領、以優勢稟賦再挖掘為基礎依托,以創新能力再塑造、產業體系再迭代、營商環境再躍升為三大主要策略路徑,城區能夠實現經濟的高質量‘超越增長’。”

  誰會摘得下一個全國百強區席位?

  四川在線記者注意到,我省入選全國百強區榜單的數量和區域,已連續3年沒有發生變化,一直維持在13個。誰將打破這一局面,為四川再拿下新的百強區席位?

  今年全國百強區延續了“雙門檻”評價原則,即地區生產總值>8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億元。四川在線記者注意到,2023年我省183個縣(市、區)的GDP排行中,溫江區是距離“800億元”門檻最近的一個區,其去年的經濟體量達到了728.89億元,而其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早已超過20億元,達到55.73億元。

  去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40.33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64億元的宜賓市敘州區,喊出了“爭創全國百強區”的目標。能源產業或將成為敘州區進入全國百強區的重要“敲門磚”。除了英發德耀等大塊頭項目的引入、投產外,當地已經啟動建設宜賓儲能產業園,加快打造千億級儲能零碳產業園區。

  同樣以光伏產業見長的樂山市五通橋區也在沖刺全國百強區。“近三年晶硅光伏產業產值增長近4倍、稅收增長超5倍,形成了千億級產業規模。”五通橋區有關負責人介紹,全球晶硅光伏領域10家頭部企業中已有5家落戶該區,該區高純晶硅產能分別占全球和全國的15%、17%。

  光伏產業讓五通橋區跑進了發展快車道。去年五通橋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1.72億元。盡管從體量上看,五通橋區距離百強區還有一定距離,但該區去年的GDP同比增速達到了10.6%,排在全省第3位。

  不僅地方有意愿,省上更是有支持。楊彪介紹,按照“抓強、壯干、提弱”的思路,省委已明確提出支持有條件的縣域率先發展,著力打造全國百強縣百強區,“多個區域提出爭創百強區的目標,將有力助推我省縣域經濟的整體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