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蘇鐵。四川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中心供圖

  川觀新聞記者 蘭楠

  人類文明,自古沿江河而生。新時代,江河畔,新的生態文明故事,也正在上演。

  金沙江畔,有一種中國特有的古老殘遺種——攀枝花蘇鐵,它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與大熊貓、恐龍化石并稱為“巴蜀三寶”。

  依靠得天獨厚的金沙江干熱河谷氣候條件,攀枝花蘇鐵避開第四紀冰川威脅而孑遺至今。

  在攀枝花,人們都知道“要看蘇鐵得去四川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這里是我國唯一以蘇鐵類植物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著歐亞大陸自然分布緯度最北、海拔最高、面積最大、株數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天然蘇鐵群落。

  四川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湛璐霜 攝

  “錯過了恐龍,別再錯過攀枝花蘇鐵”,保護區門口樹立著這樣一塊標語牌。

  是的,談到蘇鐵,大家常常會提及恐龍。

  蘇鐵是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種子植物,迄今為止有大約3億年的歷史,侏羅紀時期它們與恐龍一同稱霸地球,有“植物活化石”之稱。

  攀枝花蘇鐵種子成熟后猶如“鳳凰抱蛋”。四川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中心供圖

  立秋啟,草木結實。進入8月,攀枝花蘇鐵種子逐漸成熟,在羽狀的蘇鐵葉子環繞下,上百顆橘紅色的種子簇擁在鳳尾般的大孢子葉片下,猶如“鳳凰抱蛋”。

  但“鳳凰抱蛋”的景觀在自然條件下很難形成。攀枝花蘇鐵為雌雄異株,雌株和雄株生長有一定距離,并且雄花盛開略早于雌花,導致其在自然界中結種率很低。

  攀枝花蘇鐵種子成熟后猶如“鳳凰抱蛋”。四川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中心供圖

  于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保護區保護中心對科普區內的攀枝花蘇鐵進行人工授粉。歷經多年,這里野生攀枝花蘇鐵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23.4萬余株,增加到了38.5萬余株,同時人工繁育攀枝花蘇鐵6萬余株。

  人工繁育出的攀枝花蘇鐵。湛璐霜 攝

  攀枝花蘇鐵的保育,需要熱愛與敬畏。

  楊永瓊,是保護中心的“元老”,用25年的時間,繁育出一株莖高20厘米左右的攀枝花蘇鐵。“它是我們人工繁育的第一批攀枝花蘇鐵之一,蘇鐵在野外每年僅生長1到2毫米。”楊永瓊說,蘇鐵繁育工作枯燥但有成就感。“它們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上億年,短短的25年又算得了什么!”

  李斌,則是保護中心的“萌新”,到崗剛滿3個月,他走遍了保護區的角落。最長的巡護路線有15公里,正常情況下需要走八九個小時。“看,這棵蘇鐵已有上千年樹齡,是不是很神奇。”行走山林間,李斌每一步都顯得堅定而有力。

  工作人員對攀枝花蘇鐵進行人工授粉。湛璐霜 攝

  這些蘇鐵不僅是自然界的奇觀,更是科研工作者眼中的寶藏,它們身上攜帶著遠古時代的遺傳信息,對于研究地球生物進化史具有重要意義。“了解歷史是為了更好預見未來。”保護中心科研開發科工程師向鏡如這樣認識蘇鐵保護的意義。

  “很多人好奇,蘇鐵的科研價值在哪?舉個例子,研究發現攀枝花蘇鐵基因組中有一種細胞毒素蛋白基因,可以有效抵御部分害蟲,目前已通過基因重組技術將其成功應用于棉花,達到了很好的殺蟲效率。”向鏡如感慨,在攀枝花蘇鐵身上還有許多謎團等待揭開。

  當結束一天巡山的李斌走出保護區,夕陽最后一抹余暉正消失在天際,而身后那片被攀枝花蘇鐵點綴的密林,依舊靜靜地矗立在那里。

  它們曾見證地球億萬年的歲月滄桑,也正在書寫新時代美麗四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