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伍勇 宋瀟 攝影報道
與一群蝙蝠做“鄰居”是一種什么體驗?四川廣漢蘊真小區的居民表示,苦不堪言。幾年來,小區居民不僅要防止蝙蝠飛到家里,還得化身“鏟屎官”,清理四處掉落的糞便。
8月15日,封面新聞記者通過現場走訪,了解到當地自然資源局、消防救援大隊、動物防疫站、街道等多部門已經制定驅蝠方案,將于8月20日左右進場,通過改變小區頂樓環境的方式清理蝙蝠。
綿陽師范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中國蝙蝠研究與保護協會會員石紅艷表示,可以用蝙蝠糞便為引,轉移蝙蝠的棲息地,不僅能解決蝙蝠擾民問題,還可以擁有一個很有特色的蝙蝠科普教育基地。
蝙蝠侵入小區多年
居民不得已化身蝙蝠“鏟屎官”
8月15日下午,記者來到廣漢市書院街蘊真小區。該小區屬于老小區,于2001年建成,共有4個單元總共40戶人家。記者注意到,位于一二單元、三四單元之間的墻體伸縮縫,已經被金屬板封住,走近還能夠見到墻角的蝙蝠糞便,空氣中還有淡淡的糞便臭味。
一說起蝙蝠,小區的居民們忍不住向記者“吐槽”。
門衛譚大爺告訴記者,為了維護小區的衛生,他每天早上都要在蝙蝠棲息的伸縮縫墻角區鏟屎,味道極其難聞。不僅如此,停在小區的車輛也遭受蝙蝠糞便困擾,車身上總有洗不完的蝙蝠糞便。
“太多了,成千上萬!一到晚上密密麻麻地飛來飛去,又吵又嚇人。”家住3單元2樓的文大姐,有一個房間挨著伸縮縫,窗臺總是掉滿蝙蝠糞便,平均每周要收拾4袋。
記者根據門衛指引來到小區一單元頂樓,剛上來便聞到蝙蝠糞便的味道,越靠近墻體伸縮縫,味道變得越來越濃烈,難以忍受。頂樓的隔熱層中間也有不少縫隙散發出臭味。記者屏住呼吸往隔熱層縫隙和伸縮縫內望去,但目光所及之處并未見到蝙蝠的身影。
“那是因為原來伸縮縫有一個水泥擋板能夠遮陽,前幾天把它拆除掉了,蝙蝠怕太陽曬,同時這段時間小區在安裝防護網,施工噪音很大,所以蝙蝠就飛走了。”小區居民溫大姐告訴記者,雖然這段時間小區看不見蝙蝠了,但味道依然很大,“很怕過段時間蝙蝠卷土重來”。
嘗試多種治理手段
利用老舊小區改造改變生活環境
據了解,蝙蝠多棲息于巖穴溶洞、巖石縫隙、房檐瓦縫、樹洞或樹冠下。蘊真小區建成年份長,頂樓有漏水風險,所以居民都加裝了雨棚,同時頂樓隔熱層中間的縫隙與單元間的伸縮縫,成為蝙蝠棲息的舒適環境。
一名全程參與了治理社區蝙蝠的廣漢市雒城街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與蘊真小區蝙蝠的“拉鋸戰”其實早就開始。幾年前發現有蝙蝠入侵小區的情況后,居民就到街道反映。了解情況后,街道社區跟居民一塊兒用了2盞強光燈,對蝙蝠進出通道進行照明,但收效甚微。
眼看利用光線干擾不行,街道又利用聲音來干擾蝙蝠。“我們用了喇叭播放聲音,但是也不知道哪個頻率對蝙蝠有用,效果也不好,還有點擾民。”該工作人員也談到,在不了解蝙蝠的情況下也不能夠隨意傷害,就陷入了僵持狀態。
直到今年7月份,蘊真小區的住戶們實在受不了,每家出了200元錢,買材料把小區內部的伸縮縫封住了,堵住了蝙蝠的一個進出通道。“當晚,成群結隊的蝙蝠在小區頂上環繞,有的還撞玻璃。”溫大姐說。
由于蝙蝠入侵給小區居民生活帶來極大影響,當地街道辦在7月底牽頭組織了廣漢自然資源局、消防救援大隊、動物防疫站等多部門齊聚書院社區共同協商制定驅蝠方案。看完現場后,決定先拆除掉伸縮縫頂上的擋板,讓陽光照射進伸縮縫。
“拆掉了還是有效果,我連續去觀察了幾天,可能是溫度變化,很多蝙蝠都看不到了。”一名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隨后社區與防疫站人員在小區噴藥,為下一步徹底解決蝙蝠問題做準備。
記者從當地街道辦了解到,借助老舊小區改造的資金力量,當地決定于8月20日左右對蘊真小區進行拆除隔熱預制板的工作,然后進行防水施工,破壞掉原來蝙蝠的生存空間,隨后對伸縮縫上方等蝙蝠出入通道也進行封閉。
專家建議:給蝙蝠重新安家,可建設科普教育基地
對于入侵小區的蝙蝠群,要如何清理才較為合適,驅趕之后是否會入侵另外的小區?對此,記者聯系到綿陽師范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中國蝙蝠研究與保護協會會員石紅艷,此時,她正在野外考察做實驗。
作為專門研究蝙蝠的動物學家,她告訴記者,蝙蝠是世界上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并且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休息,夜間覓食,喜歡在陰暗又可以遮風避雨的空間棲息,因此,如果要讓蝙蝠離開,那么就需要先改變蘊真小區頂樓的環境。
石紅艷提出,實際上,從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的角度來說,蝙蝠是生態鏈中的重要一環,有幾類蝙蝠常見于瓦木結構的老房子和城市建筑物的縫隙中,應該給它們適當的生存空間。如果要驅趕它們,可以在遠離居民小區的生態公園、綠道等適合的地方再修建一個蝙蝠塔,讓它們移居到這里來。
“以蝙蝠糞便為引,相當于轉移它們的棲息地,不僅解決蝙蝠擾民問題,還可以擁有一個很有特色的蝙蝠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