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陳麗霏 陳昊 田姣 底伊樂

  近日,有網友反映共享單車“悄悄”漲價了。記者在成都調查發現,共享單車“三巨頭”中,美團單車仍按照1.5元/15分鐘的起步價執行,后續每15分鐘1元;休息日起步價1.8元/15分鐘,后續每15分鐘1元。而滴滴青桔、哈啰單車的收費標準都進行了調整。

  成都美團單車最新計價規則

  滴滴青桔單車、哈啰單車現在的收費標準(常規)為起步價(前10分鐘)1.5元,后續每15分鐘1元;休息日的收費標準為起步價(前10分鐘)1.8元,后續每15分鐘1元。

  成都青桔單車最新計劃規則

  成都哈啰單車最新計價規則

  對比往期計價規則,本次調整主要是將起步價的使用時間從15分鐘縮短為10分鐘。這意味著,調整后,工作日騎行半小時的費用從2.5元上漲到了3.5元,上漲了40%;周末和節假日騎行半小時的費用從2.8元上漲至3.8元,上漲了35%。

  單車漲價的背后是什么?未來是否還會持續漲價?記者在成都、德陽、資陽、眉山等地進行了調查。

  市場格局改變

  價格回歸至理性市場水平

  共享單車于2014年在國內出現,在2016年迎來了市場狂熱。

  在2016年,許多品牌0.5元就能騎半小時,騎滿5公里還能搶紅包賺錢,為消費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但歷經初期的“狂熱”后,市場逐漸趨于冷靜,資本浪潮退去,昔日群雄逐鹿的景象已轉變為三家主導的市場格局。

  市場轉變,隨之帶來的是消費者選擇空間減少,價格回歸至理性的市場水平。從0.5元半小時到如今最高3.5元半小時,8年時間共享單車價格足足漲了6倍。

  然而,對于曾經被低價策略吸引的龐大用戶群體而言,漲價舉措無疑引發了用戶的不滿情緒。

  “從我家騎行到公司剛好不到15分鐘,以前只用1.5元,現在需要2.5元,每天來回就是5元,比之前要多付2元。”成都市民李號奇表示,按照一個月21個工作日計算,平均每月要多花42元。

  面對“單車刺客”,不同人群選擇的應對措施不同。

  “還不如坐公交車,不僅可以享受空調,價格更實惠。”成都市民李波表示,自己對價格比較敏感,應對共享單車價格上漲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減少使用頻率,轉而尋找其他更經濟的出行方式。

  但對于需要單車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消費者來說,即便漲價,也只能硬著頭皮接受。

  “從家到最近的地鐵站剛好要騎行12分鐘左右,走路太熱,打車又太貴,雖然漲價了,但也只能繼續使用。”成都市民林深無奈地表示。

  運維成本上升導致價格上調

  但不具備持續價格上行的基礎

  對于共享單車漲價的現象,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袁正認為這是符合經濟規律的行為。“成都部分共享單車品牌調高價格,原因是基于成本定價,運維成本上升導致價格整體上調。”

  但袁正認為共享單車不具備持續價格上行的基礎。“共享單車是數字經濟、平臺經濟非常重要的領域,共享單車實現出行最后一公里問題的解決,但價格進一步上行會把消費者趕出這個市場,實惠、便利才是共享單車經濟的功能本質,如果價格持續上升,其功能就異化了,人們又會回歸到自己購買單車,或更多乘坐網約車等。”對此,袁正表示共享單車企業降本增效、讓利于消費者才是王道。

  記者調查發現,漲價的這股“風”,目前還未吹到成都都市圈其他城市,德陽、眉山、資陽都尚未出現共享單車漲價現象。袁正解釋,大城市因為地理范圍更廣,共享單車的運維成本更大,即使成都調價,周邊城市也不一定有調價的基礎。

  “如果未來共享單車要漲價,我們不是不能接受,但漲價的背后應該是企業對目前存在的包括車輛調度、還車找車便利等諸多問題進行有效解決,提高服務質量,讓我們的騎行體驗更好,覺得錢花得值。”眉山市民李星表示。

  共享經濟,消費者使用但不占有,信任是共享得以持續的必要條件。對于企業而言,追求利潤無可厚非,但如何在價格調整與優質服務間找準平衡,贏得消費者的信任,才是贏得未來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