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樊邦平

  今年3月,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從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傳出:歷經8年積淀,這家通過省校戰略合作落地四川的首個高能級平臺,首次發布十大創新成果,在儲能、特高壓等關鍵技術和產品領域實現諸多重點突破。

  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川觀新聞資料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強調,四川要發揮高校和科研機構眾多、創新人才集聚的優勢和產業體系較為完善、產業基礎雄厚的優勢,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積極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資源,優化完善創新資源布局,努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著力打造西部地區創新高地。

  對接先進生產力,提升區域創新實力。自2014年8月首次與清華大學簽訂合作協議以來,四川堅持把省校戰略合作作為加快四川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抓手,先后與國(境)內外35所知名高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十年來,累計引進人才33.9萬人次,共建科研機構236個,轉移轉化科技成果1萬余項,合作結出的碩果不僅為治蜀興川注入強大創新動力,更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撐。

  眉山市與川大共建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四川省兒童醫院

  建平臺抓產業,將合作推向縱深

  9月的巴蜀大地,秋高氣爽。走近四川天府新區興隆湖,一幅湖心生態成勢、湖畔創新成林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隨著廈門大學四川研究院、四川天府新區西工大先進動力研究院、四川北理工創新裝備研究院等省校合作平臺紛紛落地,四川加快建設創新人才集聚高地的“強磁場”,在興隆湖畔逐漸成形。

  牽手一所高校,建立一個平臺,推動產業發展。不只興隆湖畔,宜賓大學城科創城、綿陽“云上大學城”“云上科技城”、德陽中國裝備科技城……天府大地不斷涌現的創新平臺,正有力促進四川各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浙江大學自貢創新中心

  十年前,隨著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發展等戰略和共建“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為補齊科技人才引進培養和科研力量不足的短板,四川探索實施省校合作戰略。

  十年來,四川同合作高校圍繞行業、產業的核心共性問題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抓住平臺建設和產業發展兩個關鍵,不斷將省校合作推向縱深。

  做優合作平臺。北京大學牽手成都,建起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湯超領銜的前沿交叉生物技術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圍繞國家重大戰略方向和地方產業發展布局,在川建立四川研究院,截至目前其承擔的國省市科研項目等超過150項;為助力2024年全省1號創新工程,今年4月,電子科技大學揭牌成立四川省人工智能學院……

  推動產業發展。圍繞四川鄉村振興和農業“10+3”現代產業發展需求,中國農業大學四川現代農業產業研究院積極開展“川茶精深加工”等研究;緊扣四川工業現代產業發展,東方電氣集團攜手四川大學成立聯合創新研究院;廣安與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建立玄武巖纖維產業聯盟,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注入創新活力。

  通過引進知名高校資源,四川推動省校合作重點骨干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建起眾多集人才培養、科研為一體的協同創新平臺,為高質量發展打造強大智力引擎。

  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與西安交通大學共建的全球首個二氧化碳+飛輪儲能示范項目

  強科研促轉化,合作不斷結碩果

  近日,位于成都彭州市的“成都新材料產業功能區”,圍繞石油天然氣化工、生物醫藥等領域的研發,正迎來新一輪科技攻關。

  自2016年開始,成都市先后與北航成都航空動力創新研究院、大連理工大學成都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選址成都彭州市,推動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搶抓校院企地深度融合機遇,彭州積極鏈接高校院所頂尖創新資源。截至目前,當地累計轉化產業化公司超過12家。

  開展省校戰略合作,建平臺、抓產業是重點任務,推動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是確保合作不斷結出碩果的重要內容。

  十年來,四川同合作高校深入開展重點產業技術研究,不斷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省校戰略合作不斷結出累累碩果——

  西南交通大學圍繞川藏鐵路建設、智能高速鐵路、重載鐵路、高速磁浮等領域,深入開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核心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同濟大學參與攻克公鐵平層合建大跨度斜拉橋、時速350公里高速鐵路下穿天府國際機場等“超級工程”關鍵技術。上海大學充分運用技術優勢,為三星堆考古發掘貢獻力量。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郭應強教授首創主動脈瓣關閉不全TAVR技術體系,并推廣到國內外260余家大型高水平醫院;李卡教授發明了減輕組織損傷的導管留置護理技術等加速康復外科護理關鍵技術,此研究成果已推廣至全國31個省(區、市)的100余家醫院……

  全力推動科技成果充分轉化,截至目前,四川同合作高校共開展科技攻關1.5萬余項,實施重大項目266個,有力推動高校科研成果、創新資源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競爭力。

  北大師生赴甘孜州開展社會實踐調研工作座談會

  重交流壯人才,持續做強智力支撐

  2019年,北航成都創新研究院院長宮聲凱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盛贊:“四川是人才福地。”

  今年6月,9名兩院院士齊聚眉山。這個主要來自全國多所知名高校的“專家天團”,不僅共話衛星產業,更為地方產業發展貢獻寶貴建議。

  定期邀請全國知名高校的兩院院士等為地方發展把脈定向,是近年來四川各地頻現的新現象。

  清華大學學生到德陽開展實踐活動

  推動高層次人才交流,壯大本土人才隊伍,持續做強智力支撐,是省校戰略合作的重要內容。十年來,四川以產學研平臺和重大項目等為契機,積極引進合作高校的專家人才來川開展交流,并在省校合作框架下,用好用實高校資源,為本土干部人才搭建高質量的培育平臺。

  促進人才高頻次高質量交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對口支援西南科技大學20余年;北京大學燕京學堂在川設實地調研課程,累計組織460多名學生赴川調研學習;中國人民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舉辦長江經濟帶發展高端論壇,邀請宜賓市共話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華東師范大學與天府新區積極推動西部教師卓越發展中心發展;成都市持續開展“校企雙進·找礦挖寶”科技成果對接活動,先后走進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實現校地創新資源雙向奔赴。

  十年來,四川面向合作高校累計引進人才33.9萬人次,選調大學優秀畢業生8500余人;將合作高校作為全省干部人才培訓重要基地,組織131萬人次各級各類干部人才到合作高校開展培訓,有力提升了四川干部人才專業化水平。

  (省委組織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