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馬高速刷經寺段具備通車條件。

  川觀新聞記者 高杲  攝影 何海洋

  8月下旬,從紅原縣城出發,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向云端——尋路川藏線上的中國”采訪組來到久治至馬爾康段高速公路(簡稱久馬高速)中壤口收費站。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從成都出發,可經此高速出口,直奔紅原大草原,這也將真正結束紅原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

  放眼望去,這條高速公路宛如盤旋的巨龍,蜿蜒在群山和云霧之間。久馬高速全長219公里,起于川青省界,經四川省阿壩縣、紅原縣至馬爾康市,是四川首條全線海拔超3000米的高原高速公路。

  “作為一條高海拔高原高速公路,久馬高速建設難度不小,同時,它也是川西北部首條高速公路出川大通道,意義重大。”蜀道集團藏高公司四川久馬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范波介紹,久馬高速全線建成通車后,從成都到川青邊界的通行時間將縮短為5個半小時,對完善國家和區域公路網、改善區域交通條件具有積極意義。

  看進展

  刷經寺段具備通車條件,紅原迎來首條高速公路

  經過一夜雨水沖刷,紅原縣刷經寺鎮壤口村的天空分外晴朗。路邊的格桑花競相開放,成群的牦牛低頭吃草,悠然自得,不時有游客搖下車窗拍照賞景。

  對于這些景色,蜀道集團藏高久馬公司刷經寺代表處處長劉宏早已習以為常,當日一早,他便驅車從中壤口收費站出發,檢查邊坡、隧道等情況。

  “通車在即,不敢有絲毫的馬虎。”劉宏所說的通車路段,是久馬高速刷經寺段,它全長48.5公里,起于壤口村,經刷經寺鎮、三家寨村等地,與汶馬高速王家寨樞紐互通相接。

  “修筑這條高速可不容易。”劉宏介紹,為了更好推動項目建設,他們實施了精細化的施工組織,針對關鍵部位、關鍵工序、關鍵環節及質量通病治理,形成施工、設計、監理、檢測協同協作機制。“此外,我們還推出了勞動競賽、送飯到工地,月進度、周進度目標獎等激勵措施,激發員工的積極性。”

  多措施并舉,讓久馬高速建設跑出了“加速度”。范波介紹,目前,刷經寺段已經具備通行條件,通車后,紅原縣將徹底結束不通高速的歷史。此前,2022年12月,久馬高速阿壩段50公里建成通車,結束了阿壩縣不通高速的歷史,率先實現川青兩省的高速公路連接。

  為了體驗高速通車后帶來的便利,范波帶著采訪組進行了試跑,一路上風馳電掣,15分鐘車程便抵達刷經寺收費站。范波介紹,這比走國道317減少了一半時間。未來,從成都出發到紅原大草原全程僅需4小時。

  俯瞰久馬高速中壤口收費站。

  看挑戰

  克服多重困難,力爭2026年全線通車

  刷經寺段通車在即,但范波并沒有感覺到輕松。

  “真的是和大自然作斗爭。”回想起剛來項目現場的情形,范波歷歷在目,他說,“剛開始是頭暈,有時候還喘不上氣,適應了好一會兒才好轉。”

  相較于身體的煎熬,施工的難度同樣讓人煩惱。范波細數著久馬高速建設的難點:高寒、高海拔、強紫外線……“這里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年均氣溫1攝氏度左右,極端時甚至低于零下30攝氏度,有效施工期僅有6個月左右。”

  眼下,久馬高速正在攻堅幾座隧道。距離中壤口收費站不遠,是查針梁子隧道,該隧道海拔超3500米,采訪組下車走到隧道口,不到100米的距離,大家就出現喘氣、心跳加快等情況。久馬公司工程管理部工程師王軒介紹,隧道地表有近1米深的高原凍土,給施工造成了較大的難度。

  而像這樣的隧道,久馬高速全線共有20座,長約40公里,其中,特長隧道6座。“最難啃的骨頭是神座隧道。”范波說,神座隧道長約5.5公里,地質條件特殊,圍巖軟弱、破碎、多變,開挖后極容易出現圍巖垮塌,被施工隊伍稱為工程建設中的“惡性腫瘤”。

  但對于整個項目來說,神座隧道的施工進度決定著久馬高速全線的貫通時間。“我們經過了不斷試驗,最終確定了錨索這種方案。”在神座隧道施工現場,錨索班的工人們正在掌子面進行打孔作業,范波介紹,將錨索應用到高速公路隧道支護結構中,有利于控制軟巖、避免大變形。

  盡管施工困難重重,但對于久馬高速的全線通車,范波還是充滿期待。“我們將力爭在2026年全線通車。”他自信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