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行曉藝
9月3日,中國科學院在南京舉行發布會。會上宣布,在近日召開的第37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公布了全球第二批100個地質遺產地名錄,中國3個地質遺產地入選,分別為內蒙古烏達二疊紀植被化石產地、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桂林喀斯特。
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成為四川首個入選該名錄的地質遺產地。該遺址的獨特性在哪里?有何價值?下一步又將如何保護和研究?川觀新聞記者進行了采訪。

遺址的兩個“最”
填補世界恐龍發現和演化史的空白
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最早發現于1972年,在已發掘的近3000平方米的范圍內,獲得了200多個恐龍及其它脊椎動物個體的上萬塊骨骼化石材料,命名了26個屬29個種,包括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劍龍類等恐龍,以及軟骨魚類、硬骨魚類、兩棲類、龜鱉類、鱷類、翼龍類、蛇頸龍類、似哺乳爬行類等眾多門類的脊椎動物化石。其中,被列入首批國家重點保護化石名錄的共有15種,其中1級12種、2級3種。
“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是獨一無二的,它體現出難得的生物多樣性,在同時期全球范圍內的化石記錄中極為罕見。”自貢恐龍博物館館長曾小蕓用兩個“最”,向記者介紹了該遺產地的獨特性。

這里有最密集的恐龍化石埋藏。恐龍化石層疊堆積,且多數保存完好,其中包括世界上已知保存最完好的真蜥腳類恐龍——李氏蜀龍,世界公認保存最完整的原始劍龍——太白華陽龍等珍貴標本。“不僅填補了世界恐龍演化史上中侏羅世恐龍化石稀少的短板,也為世界恐龍早期系統演化研究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化石材料。”曾小蕓說。
這里有中侏羅世最豐富的陸生脊椎動物化石組合。在該遺址發現之前,這一時期的恐龍化石僅在北非、東亞、西歐和澳大利亞零星發現,乃至科學界對這一時期的恐龍面貌的了解甚少。該遺址的發現,打開了認識中侏羅世陸地動物群面貌的一扇窗口。當時的自貢大山鋪一帶,除活躍著多種肉食性、植食性恐龍之外,還有水生的魚類、兩棲類、鱷類,以及空中飛行的翼龍類等,其中很多為基干類群,它們組成了一個最為集中和高度多樣化的中侏羅世恐龍化石群。
“該遺址擁有全球最佳的中侏羅世恐龍化石記錄,以其龐大的數量以及近乎完美的保存狀態著稱于世。”成都理工大學教授歐陽輝說,其所屬地質年代中侏羅世又是恐龍演化史上的關鍵階段,早期恐龍向巨型化和多樣化方向演化就是在這一階段奠定的。此外,在化石發掘現場建有中國第一座專門性的恐龍博物館,使“恐龍奇觀”得以有效保護和充分展示,是全球古生物化石及產地保護利用的一個典范。

打好“科研”“科普”牌
全力建設國際恐龍展示研究高地
地質遺產是忠實記錄地球46億年演化歷史的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料,是地質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基地。
“能夠入選,非常不容易。”曾小蕓告訴記者,2023年初,全球第二批100個國際地科聯地質遺產地開始申報,中國共有10個地質遺產地參與申報,其中3個入選,6個延期,1個被拒。經過全球地學領域頂級專家的嚴格評選,與64個國家的174個候選地競爭,經過1年多的時間,在今年8月27日第37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對外公布。
歐陽輝從1990年開始,致力于推動自貢恐龍遺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他回憶道,該遺址于1992年被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冊地質古生物遺址候選目錄”,2008年又被正式批準加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這次被國際地科聯公布列入全球地質遺產地名錄,則代表該地的科學價值、研究水準、保護水平得到國際地學界的廣泛認可,又向世界自然遺產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獲此榮譽,“恐龍之鄉”自貢又將如何利用好這一優勢,建設國際恐龍展示研究高地?
“我們將繼續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傳承、保護與利用工作,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利用‘科學+’建立恐龍數字博物館,加強數字融合創新發展;還會拓寬‘朋友圈’,繼續加強與國際地質科研機構的合作。”曾小蕓說。
自貢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局長陳金洪向記者透露,自貢將全力建設自貢恐龍特色文旅產業園核心區。目前已與四川省地質局區域地質調查隊、重慶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聯合共建古生物與古環境協同演化川渝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年內將投入使用;采取外聘、建工作站或柔性引進方式,建立以恐龍博物館為主、多極支撐的高水平專家團隊。“我們還將以原創特展持續推動科普教育,加快自貢恐龍博物館主展館改造提升,現已面向全球征集概念設計方案。”陳金洪說。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尤海魯則表示,以此為契機,自貢可以加強對大山鋪恐龍動物群的研究,為全球恐龍事業的發展奠定更好的基礎。
(圖片由自貢恐龍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