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求加快建設質量強國。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堅持把質量工作作為一項基礎性、長期性、戰略性任務來抓,加快建設質量強省,扎實推進質量強企強鏈強縣工作,不斷塑造經濟發展新優勢,取得許多實質性進展。

  川觀新聞記者 劉佳 杜杰

  9月1日,宜賓,2024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一個個重大項目簽約落地,見證我省動力電池行業“從有到好”邁向“高標準”的發展歷程;

  9月10日,成都,全省科技大會上,一項項載滿榮譽的成果,展示了科技賦能質量提升的清晰路徑……

  從產品到產業、從工程到服務,各領域高質量發展背后,都離不開質量這個“關鍵變量”。近年來,四川加強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扎實開展質量提升行動,質量強省建設邁出堅實步伐,質量工作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質量專家對玄武巖纖維復合材料進行質量診斷幫扶。圖片由四川省市場監管局提供。

  重要抓手

  制度保障質量強省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

  四川將質量強省建設作為落實“首要任務”的重要抓手,強化政策法制保障,完善工作推進機制。

  7月,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通報,瀘州市、宜賓市,成都市溫江區、雙流區,遂寧射洪市等推進質量強省建設工作成效明顯的區域,將得到“在質量工作改革創新、質量基礎設施布局建設、質量品牌培育、質量提升行動重點幫扶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的省級督查激勵。

  實施督查激勵,是建設質量強省的重要舉措之一。我省將質量工作作為考核市(州)政府和省直部門績效的重要指標,并納入市(州)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形成全域全面抓質量工作的良好態勢。

  同時,我省先后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和地方性法規,以法治為基石的質量治理體系不斷健全。我省還不斷健全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合、企業主責、社會參與的大質量工作機制,調整充實質量強省建設協調推進領導小組,促進產業、金融、科技等政策與質量政策有效協同,形成質量強省建設工作合力。

  重要載體

  著力質量提升,助力產業建圈強鏈

  實施優質白酒產業引領、電子信息產業聚焦、裝備制造產業振興“三大行動”——瀘州市江陽區在開展質量強鏈工作中,著力提升產業規模、服務效能和產品質量,不斷增強發展動能。

  作為一個重要載體,我省充分發揮質量提升在產業建圈強鏈中的重要作用,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推動制造業產業鏈質量提升,實施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輕紡等六大優勢產業提質倍增行動,開展質量基礎設施助力產業鏈供應鏈質量聯動提升行動,實施氫燃料電池及氫儲運裝備、中小型燃機等25個重點產業鏈質量提升標志性項目,繪制產業鏈質量圖譜,形成質量攻關清單,著力解決產業鏈質量共性問題。

  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我省創新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省建設,實施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質量監測升級等五大工程,推進農業生產和農產品“三品一標”提升行動,累計培育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2480個。

  加快推動服務業提質增效,我省參與制修訂服務業國家標準105項、發布省級地方標準174項;分級建立服務質量管理認證和監測評價制度;打造“十大”文旅品牌,評選命名天府旅游名縣47個,培育名菜、名廚、名店“天府三名”餐飲品牌。

  全面提升建設工程品質,我省編制實施住建工程地方標準296項,開展工程質量檢查巡查,系統治理滲漏、開裂、隔音差等工程質量多發問題;創新交通運輸行業產品質量監督“雙重盲樣”抽檢,鋼筋、水泥等核心主材合格率一直保持在100%;開展水利工程建設質量提升三年行動,推動落實質量責任、加強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等重點任務。

  重要支撐

  抓好基礎設施升級,推動產業發展

  日前,經市場監管總局專家現場檢查和綜合評審,位于德陽的國家發電設備機械零部件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四川)通過驗收并正式運行。

  抓好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工作,我省圍繞產業鏈建強技術支撐鏈,瞄準六大優勢產業和人工智能、綠氫、低空經濟等重點領域,積極爭取國家質檢中心、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在川布局,建成西部唯一的現代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全國首家白酒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和國家新材料測試評價平臺,獲批籌建國家鋰電材料及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在全國率先探索實施碳計量核查,建成中國首個碳足跡數據庫;主導制定四川泡菜、川芎等國際標準42項;擁有國家計量基準36項、數量居全國第二,國家質檢中心35個、數量居西部第一,通過CNAS(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認可的實驗室534家、數量居中西部第一。

  聚焦產品鏈做強質量創新鏈,我省實施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進裝備、生物制造、清潔能源、先進材料等6個重大科技專項,加強質量基礎重點領域技術創新支持;提高新型顯示、晶硅光伏等材料質量穩定性、一致性、適用性,解決集成電路、航空與燃機等專用零部件(元器件)質量可靠性等問題短板。

  此外,我省還積極推廣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線上平臺“川質通”開通18大類服務板塊,同步建設66個線下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質量服務85萬余家次,降低成本近2億元。

  關鍵一招

  打通“最后一公里”,質量治理向基層延伸

  近日,“質量月”活動正在全國各地開展。9月2日至6日,來自中央、省市的媒體記者,走進成都、德陽、宜賓、瀘州等地的企業和基層市場監管部門。各地實施質量強基工程,推動質量工作“末端見效”的各項舉措,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推動質量工作深入企業和班組,是打通質量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一環。我省通過標桿引領帶動,培育質量強省建設領軍企業10家,認定“省級工業質量標桿”企業87家,建立先進質量管理方法推廣基地5個。同時,通過開展質量管理小組、質量信得過班組等群眾性質量活動,以及“萬人進萬企”“企業質量狀況調查”等活動,走訪經營主體25.5萬戶,開展政策解讀培訓3.8萬余場。

  我省還暢通質量投訴舉報渠道,開展消費者和經營主體對質量工作滿意度評價,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質量工作滿意度。其中,“質量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你點我檢”等特色活動,營造了崇尚質量、追求卓越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