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陳俊伶

  “一邊觀測雪豹痕跡,一邊安裝紅外相機,目前涉及阿壩州13個縣和涼山州木里縣的雪豹調查工作已經接近尾聲。”大熊貓國家公園汶川管理總站巡護員李健告訴記者,從2023年春季到今年7月,他作為四川雪豹調查阿壩州調查隊隊員,參與了這14個縣的調查工作。

  統計顯示,全球約60%的雪豹棲息地位于中國,四川是我國重要的雪豹棲息地之一。2023年春季,大熊貓國家公園范圍內外,先后啟動了四川首次省級雪豹調查工作,力求通過調查摸底,形成一張完整詳實的“全省雪豹活動分布圖”。

  全省雪豹調查如何進行?調查過程中有何“奇遇”?10月23日,世界雪豹日,李健向記者分享調查經歷。

  雪豹調查期間的李健。

  怎么調查?

  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峽谷安紅外相機

  行走30000多步,跨越海拔3000多米,這是李健在阿壩進行雪豹調查時,每天顯示在巡護APP上的數據。

  “這是我參與過難度最高的調查。”從事野外巡護工作17年多,李健曾多次參與大熊貓、黑熊等樣線調查,他坦言,雪豹調查的危險系數、環境嚴酷程度,都是職業生涯之最。

  這與雪豹生存的棲息環境有關。一方面,雪豹常見于海拔3000—4500米的高原地區,那里往往地勢險峻、氣候惡劣。此外,由于活動隱蔽、種群密度低,雪豹調查所涉面積不僅非常廣泛,調查路程也很偏遠。

  調查隊員調查期間在牛棚中休息。

  “因此,我們起初在選拔調查隊員時,尤其看重其身體狀況和專業技術能力,偏向于此前有充分調查經驗的‘老師傅’。”李健說。

  雪豹調查具體怎么做?與普通人想象中不一樣,實際調查中,調查小組幾乎很難追蹤或偶遇到雪豹的“真身”。參與這次省級雪豹調查工作接近兩年的時間,李健和他的調查小組還從未和雪豹面對面。記者了解到,超過60人的調查隊偶遇雪豹的次數也是寥寥無幾。

  “雪豹處于高原生態食物鏈的頂端,其獵物主要為巖羊、盤羊等高原山地有蹄類動物,因此它的棲息地與人類生活環境完全不重疊。另一方面,雪豹作為猛獸,感知十分靈敏,當有不熟悉的生物接近會主動疏離。”四川省野生動物資源調查保護站有關負責人解釋。

  既然很難遇到,那到底調查些啥?

  原來,雪豹調查的主要數據需要通過相機拍攝來獲取。再配合生境觀察,最終要摸清楚雪豹住在哪兒、數量有多少、吃得怎么樣等一系列問題。所以,調查隊員們的主要工作,是根據雪豹可能出現的區域劃定網格,并在網格中設置、取回紅外相機。

  一路有啥?

  危險與驚喜并存

  李健介紹,雪豹調查網格是邊長為5公里的正方形,網格內需要安裝兩臺紅外相機,每臺相機距離超過1公里。但這并不簡單,“途經的山里基本沒有路,兩點位間即使只距離一公里,也可能要爬好幾個小時。”

  雪豹調查隊員的行李里有什么?李健表示,一般情況下,調查隊員需要攜帶紅外相機、GPS等調查工具,跌打損傷類藥物,饅頭、臘肉、水等干糧。對于位置較遠的網格,出發一次需要在野外待上兩三天,這種情況下還要背上睡袋或帳篷,隨身行李能達到近四十斤重。

  危險與驚喜并存,是李健對于雪豹調查最大的體會。

  陡峭的山崖、惡劣的氣候條件是戶外調查最大的“敵人”。去年,在理縣附近山域安裝紅外相機時,李健一行人行走12小時后,遇到了計劃外的大暴雨。此時天色已暗,向導也不在身邊,情況緊急。“當時溫度很低,已經能清晰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隨時會有失溫的生命危險,好在雨不久就停了,在附近找到了可以落腳的牛棚,我們歇了一晚,才安全下山。”

  調查過程中發現疑似雪豹的腳印。

  驚喜有時會不期而至。今年夏天,在小金縣附近一個網格取回去年安裝的相機時,由于山上雪太厚,調查隊并沒有找到此前安裝的相機。不過,在下山路上,大自然贈送了他另一份“禮物”——一枚和對講機一般大,梅花形狀,疑似雪豹的腳印。

  除了動物途經的痕跡,在調查途中,李健也曾多次與“山林精靈”相遇,雪豹沒見著,黑熊、巖羊、毛冠鹿等野生動物倒是時有發現。每當這時,他都會拍下照片,在結束一天的調查后,將一路上遇到的驚喜分享在社交平臺。

  出于安全和紅外相機安裝時長考慮,今年7月,阿壩州調查隊結束了今年的雪豹調查。“全省雪豹調查啟動近兩年,調查取得積極進展,總面積近14萬平方公里的調查范圍,目前已經完成將近一半。明年將逐步開啟甘孜州等區域調查,力爭在明年完成全部外業調查。在保證調查隊員安全的基礎上,為保護和研究雪豹及其棲息地作出更大貢獻。”上述負責人說。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