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寧寧 夏芯 文/視頻

  近日,多名網友在“四川省網上群眾工作平臺——問政四川”反映,不久前,達州市達川區渡市鎮木頭社區經歷一夜大風之后,多戶人家的屋頂被掀翻。他們提供的照片中,有的屋頂被掀起呈折疊狀,露出下面光禿禿的房梁支架,有的屋頂連著支架整片被刮掉,落在街道上。

  網友還表示,這些房屋都是2020年當地開展鐵路沿線風貌改造時,將原來完好的陶土瓦或琉璃瓦換成了現在的樹脂瓦,導致屋頂“弱不禁風”。

  實際情況究竟如何?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居民反映

  整個屋頂被大風掀翻,連續三年都有住戶遭殃

  記者前往木頭社區采訪時,距離大風天已過去半個多月,照片中掉落在街面的瓦片和木條已被清理干凈。但回憶起當日晚上的情形,居民張培國和家人仍感到后怕。“一股大風吹來,連著幾家屋頂被掀翻,砸在我們家屋頂上,打出了一個大洞。”張培國邊說邊從手機中翻出照片。

  當地居民回憶,刮大風那天晚上,有8戶人的屋頂被吹翻,“沒把人砸到就是不幸中的萬幸了”。其中有幾戶人常年在外面打工,一般逢年過節才回來,聽說屋頂被刮壞了,特別著急,只能拜托當地親戚朋友幫忙修屋頂。

  不只是居民的屋頂,記者看到,地勢稍矮的一處公共廁所的屋頂也被大風掀起了一角。

  公共廁所的屋頂被大風掀起了一角

  8戶人的屋頂被風吹翻

  而這樣的事不是頭一次發生,居民們表示,去年、前年都有住戶的屋頂被大風掀翻。在木頭社區經營旅館的楊均就是去年“遭殃”的。據她講述,去年6月13日晚上,風雨交加,旅館的屋頂被整體刮落,頂樓的家具設施被雨淋濕,一片狼藉。

  為什么這些屋頂扛不住大風?居民們把矛頭指向了“風貌改造”這件事。“我家房子是1996年修的,過去二十幾年什么事都沒有,這樣的大風在我們這里也常見,但風貌改造以后,就出了這樣的事。”居民楊均說。

  記者從大家口中得知,2020年達川區啟動了鐵路沿線環境治理工作,除了廣場、公廁、路面等環境打造,還包括居民屋頂的風貌改造,也就是免費給住戶統一打造樹脂瓦屋頂。

  達川區免費給住戶統一打造的樹脂瓦屋頂

  據該社區紀律委員袁志華介紹,當時部分居民統一更換了屋頂,從2022年開始就發生了樹脂瓦屋頂被吹翻的情況——

  2022年6月16日,6戶屋頂被吹翻。

  2023年6月13日,1戶被吹翻。

  2024年,8戶屋頂被吹翻,1戶被其他吹落的屋頂輕微撞壞。

  所幸的是,三次都沒有傷到人。

  而對于尚未受損的屋頂,當地居民也表示擔憂,“被吹翻是遲早的事,如果掉下來砸到人,后果不堪設想。”

  居民質疑

  風貌改造降低施工標準,沒有參照“樣板房”改造

  記者了解到,木頭社區原為木頭鄉,2019年撤鄉并鎮后,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渡市鎮管轄。該社區緊鄰達成鐵路沿線,靠近達成鐵路一側的房屋被納入打造范圍。

  “雖然說以自愿為原則,而且是免費的,但是我們家其實不太愿意換,知道樹脂瓦不怎么經用。但是政府給我們做工作,請大家支持風貌改造,我們最后還是同意了。”張培國越說越覺得后悔,因為他隔壁家就沒有換,還是原來的陶土瓦,在那次大風中,只有屋角掉落下來一片小瓦,不影響整體結構,其他沒納入打造的房屋也沒有聽人說被刮壞。

  在楊均看來,不是樹脂瓦的質量問題,而是施工方偷工減料。“如果施工方是按清水村的‘樣板房’那樣裝瓦,絕不會被吹翻。”楊均說。

  對此,袁志華表示,木頭社區的確不是按清水村那個版本打造的。風貌改造是由達川區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中心牽頭實施,“最早他們找的施工隊在清水村打造了一個樣板房,并按樣板房的規格造預算,結果超出三分之一,只能降低標準。

  袁志華告訴記者,按照清水村改造的規格,原來的房頂不去瓦,而是在上面再搭一層架子,把樹脂瓦安裝上去,包邊封頂,相當于加一層屋頂。降低標準后,架子被去掉了,而為了固定樹脂瓦,需要把原來的瓦撤掉,再直接把樹脂瓦鋪在房梁上。“當時施工方給我們承諾,這個瓦如果沒有人為損壞,可以至少管十年。”袁志華說。

  楊均向記者展示清水村的“樣板房”:搭架子安裝樹脂瓦,再包邊封頂

  “剛安裝好的時候確實很好看,特別是無人機一拍,看起來風格統一,很美觀。”袁志華說,事實上,陶土瓦或者琉璃瓦屋頂是一塊塊小瓦堆砌的,瓦與瓦之間有縫隙,風吹進來可以漏走,而樹脂瓦每一片長6米、寬1.5米,蓋在房頂“密不透風”。“木頭社區臨河而建,本來就風大,如果樹脂瓦不包邊,風一灌進來就好比吹氣球,脹到一定程度,瓦就被吹翻了。”用袁志華的話來說,清水村“樣板房”和木頭社區改造的房子一個是“精裝房”,一個是“簡裝房”。

  木頭社區是把樹脂瓦直接鋪在房梁上

  降低預算這一說法得到了達川區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中心副主任冉冬梅的證實。“如果按清水村的房屋改造,超出預算比較多,因此隨后的木頭社區改造并未采用這一方案。”冉冬梅說。

  面對居民提出的降低標準的質疑,冉冬梅表示:“我們從沒對居民宣傳過清水村已改造的房屋是‘樣板房’,也沒有說過木頭社區要按照清水村的方案進行改造。至于施工單位有沒有這樣說,我們不知道。”

  補救措施

  受災戶先行墊支維修屋頂,區上將給予災情補助

  楊均告訴記者,去年她家屋頂被刮落后,她趕緊找到當地專門蓋房的泥瓦匠祝建,花了2萬元重蓋了琉璃瓦屋頂。

  祝建的家在主干道另一側,沒納入風貌打造。今年9戶人的屋頂損壞后,他已經為8戶重蓋了屋頂,費用六七千至上萬元不等。有的居民還賒著賬,“沒辦法,得先幫大家把漏雨的問題解決了。”祝建說。

  除了擔憂,居民們還在焦急等待著區上的補助資金。楊均說,去年她就找鎮上和區上反映過,要求補償她重修屋頂的損失。在今年這次大風之后,更多人提出了補償損失的訴求。

  9戶人的屋頂損壞后,維修費用在六七千至上萬元不等

  達川區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中心對網友的投訴作出了將給予災情補助的答復——

  經現場核實,此次屋頂被掀屬于自然災害,與工程建設質量無關。我中心與渡市鎮黨委、政府商議決定,此次災后修復由渡市鎮人民政府牽頭,組織相關人員現場核定受災情況,由受災戶先墊支自行維修,再由渡市鎮人民政府將受災維修資金需求情況以正式文件上報區政府及區級相關部門審定,給予一定的災情補助。

  為何讓受災戶先行墊支?

  渡市鎮黨委副書記、鎮長代永生告訴記者,居民屋頂吹毀之后,鎮政府向應急部門申報補助資金。“應急部門反饋說,像這種房頂的損壞不屬于他們保障的范圍,必須是房屋的主體結構受到損壞,才能從應急方面進行補助。”代永生說,應急補助這條路行不通,他們就先給受災戶做好工作,讓大家先自救,然后將每戶居民房屋受損情況,匯總上報給區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中心,爭取補助資金。

  代永生表示,就在記者采訪當天,他與木頭社區在家的5戶受災戶面談,告知他們爭取在最快的時間內讓資金到位。資金將從區財政撥付到鎮再到社區,最后根據之前的匯總表,把錢打到受災戶賬戶上。

  記者從渡市鎮和木頭社區了解到,2022年的補助資金近日已下撥社區,經受災居民一致同意,社區已將資金直接發放到泥瓦匠手上,以抵銷修屋頂費用。2023年的資金還未下撥。

  專家聲音

  風貌改造不能為了美而美,要首先考慮兜底因素

  當前不少地方都在推進類似的風貌改造工程,如何把好事做好,不留隱患呢?記者采訪了中建西南院城市設計研究中心總建筑師鄒鶯。

  鄒鶯認為:風貌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系統性問題,要兼顧美觀與功能,不能就風貌談風貌,也不能為了美而美,而是要系統性、整體性的考慮,解決了居民實際關心的需求,自然而然就能出現美。

  鄒鶯對老舊房屋、小區風貌改造提出具體建議——

  主導方在認知上要進行轉變,要尊重時間留下的痕跡,不要一味追求統一和創新;還要尊重生活,比如保留居民種花等老舊小區自發形成的特點,盡可能保留風貌的多樣性與原真性。

  在策略上要把握好度,政府需要首先考慮兜底因素,譬如安全、使用功能的滿足、管線下地等;其次再是外觀,做到干凈簡潔,就能解決大部分“美”的問題。

  不要過度設計,要克制,尊重居民的生活需求,既能保留風貌的多樣性與原真性,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自發培養起居民的審美,主動積極參與打造和維護風貌。也不要完全依賴政府財政,多發動社會資本等力量進行改造更新。

  對于這樣的風貌打造,你還有什么想說的?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