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博
近日,在國際分類學期刊《Zookeys》上發表了一種新種隱翅蟲。該蟲在四川樂山一溶洞中被發現,蟲體長1.3cm,缺少色素,復眼退化,附肢、觸角等修長,符合真洞穴生物特征,是我國首次發現真洞穴隱翅蟲,也填補了中國洞穴生物多樣性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
新品種如何被發現?有什么特點?10月23日,封面新聞對話了新種發表人、采集人之一何力,揭秘背后的故事。
![](http://n.sinaimg.cn/sc/crawl/484/w550h734/20241028/4766-743f60663e6076c42705c91736c41dd6.jpg)
何力
溶洞中偶然發現新物種
登上國際分類學期刊
去年5月28日,何力和同樣是一名昆蟲愛好者的朋友李澤雨,一起前往四川樂山淘金洞調查一種洞穴魚類。
何力介紹,這是一個豎井型的洞穴,進入洞穴前需要用繩索下降到豎井底部再進行洞穴探索。在進入洞穴內部約300米的地方,李澤雨翻動石頭時,突然發現了躲在下面的一只從未見過的隱翅蟲。
在發現隱翅蟲后,李澤雨非常激動,立馬大聲呼叫何力。兩人在采集試管里墊上了濕紙巾,將活體蟲帶出洞穴,在完成標本檢視和整體照拍攝后,交給了綿陽師范學院動物學博士王成斌進行研究描述。
![](http://n.sinaimg.cn/sc/crawl/326/w550h576/20241028/9635-e589802ddf36a79efae432a2e5670d92.jpg)
新發現的穴毒隱翅蟲
巧合的是,在不久之前,他們了解到在歐洲已經發現了10多種這類生活在洞穴里的毒隱翅蟲,但在中國尚未被發現。“相信中國也有這類隱翅蟲,也相信遲早會被人發現,但沒想到會這么快。”
今年10月18日,國際分類學期刊《Zookeys》雜志發表了《中國首次發現真洞穴毒隱翅蟲》文章,作者為王成斌和何力。該文詳細介紹了這一新物種的分類歸屬、形態特征以及棲息地等內容,同時該物種以新種發現人之一的李澤雨名字命名——李澤雨穴毒隱翅蟲。
新物種復眼退化
無法飛行生活在洞穴里
毒隱翅蟲是一種生活中常見的昆蟲,它隸屬鞘翅目隱翅蟲科毒隱翅蟲亞科,它們中的部分成員體液含有毒素,如果不慎和人的皮膚表面接觸,會出現紅腫、水泡等癥狀。
![](http://n.sinaimg.cn/sc/crawl/305/w550h555/20241028/e62a-7050d9b094b25132cfe637969e588ac8.jpg)
發現過程
何力告訴記者,此次發現的穴毒隱翅蟲就是毒隱翅蟲的一種,和生活在地表的“表親”不一樣,它們有著截然不同的形態特征。地表生活的毒隱翅蟲具有飛行能力,身體顏色大多呈紅黑相間等色,而且部分成員體液有毒;而洞穴生活的毒隱翅蟲由于長期生活在黑暗的環境中,復眼已經退化、身體顏色呈橙紅色、橙黃色等,而且內翅退化喪失了飛行能力,但它們的附肢、觸角以及腿更長,感官也更加發達,而且體液無毒。
他還說,人類踏足過的洞穴較少,洞穴里生活的昆蟲和其他生物探索也相對較少,比起地表,洞穴里可能更容易發現新物種。由于喀斯特典型洞穴生物種群的絕對數量較小,洞穴的相對隔離又限制了生物分布的擴散,多數典型洞穴生物僅僅局限于某個獨立山丘或單一洞系,也就是“一洞一新種”的特殊性。
![](http://n.sinaimg.cn/sc/crawl/117/w550h367/20241028/f461-b4c58bdc42cded643a6153b37c0d61ff.jpg)
新發現的穴毒隱翅蟲
從愛好到專業
發現新物種還不少
何力從小喜歡昆蟲,目前工作是一名電氣工程師,但“昆蟲學家”夢想從未放棄。2011年何力大學畢業后到康定、丹巴、攀枝花等地參與建設項目,由于項目地點都在野外、深山,在工作時間外,他開始觀察、采集各類昆蟲。
2016年,何力開展分類學研究,同年2月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第一篇SCI論文,描述了一個天牛新種,并以老婆名字命名,感謝她多年來對自己愛好的支持和理解。截至目前,何力已發表SCI論文14篇,參與了34個新物種的發表,有天牛、歩甲等,其中10多種來自洞穴。此外,還有10個以何力名字命名的物種。
![](http://n.sinaimg.cn/sc/crawl/564/w550h814/20241028/1aec-38fa71ca7004777fc1bf56915abb4fed.jpg)
新發現的穴毒隱翅蟲
為何要不斷去探索新物種?“愛好是人生的調節劑,也是生活的‘避難所’。”何力坦言,尋找探索新物種的過程是一種精神享受,每一次發現新的物種,每一篇自己參與發表的論文見刊都讓身體充滿多巴胺。在過去和現在,探索世界,去發現、記錄生活在地球上的動植物,不讓它們湮滅于時間。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