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性價比高、磨合期短,價格實惠的二手車受到很多購車者的青睞,但也存在部分二手車質量不穩定、維修次數多,甚至被一些賣家隱瞞車輛瑕疵,篡改車輛里程的現象,侵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

  11月13日,紅星新聞記者從四川雅安市雨城區法院獲悉,日前,該院審理了一起因網購二手車引發的買賣合同糾紛案。女子李某網購二手車發現里程表“縮水”5.8萬公里起訴商家。最終,法院判決撤銷合同全額退款。

  ▲示意圖 圖據圖蟲創意

  女子網上購買二手車

  顯示里程2萬余公里,實為7.8萬公里

  日前,李某在某二手網絡交易平臺上看中一輛售價為4.7萬元的二手純電動汽車,通過微信詢問商家后,商家承諾該車行駛里程為2萬公里左右,且為原版原漆,并將車輛組合儀表拍照發給了李某。

  同日,該車輛經某二手車網絡檢驗平臺進行檢測鑒定,得到的檢測結果均與商家描述的相差不大。于是,李某放心地與商家使用填充式合同簽訂了《車輛買賣協議》。協議中載明:“……該車里程表僅供參考,不作為依據,以現狀為準。”

  在完成車輛交易和過戶后,李某一度十分滿意。可沒過多久,她發現該車輛有點“不對勁”,于是通過該品牌車輛的授權經銷商進行檢測,檢測結果讓她大吃一驚。

  查證發現,該車輛的里程表與實際不符,顯示2萬余公里,實際里程數為7.8萬公里,竟“縮水”了5.8萬公里,且官方維保記錄上載明該案涉車輛曾因發生交通事故,導致后霧燈、后圍板、保險杠、車漆等均有修復痕跡。

  覺得被騙的李某與商家協商無果后起訴至法院,要求判令撤銷自己與商家簽訂的二手車買賣合同,并要求商家返還購車款并承擔三倍車款的賠償責任。

  現有證據難以認定構成欺詐 

  法院判決:撤銷合同,商家全額退款

  法院審理認為,本案爭議焦點主要在商家的行為是否構成欺詐并承擔三倍車款的賠償責任,以及案涉合同是否應當撤銷的問題。首先構成欺詐應同時滿足主觀上商家具有惡意,即基于欺詐行為使消費者產生錯誤認識進而作出錯誤的消費選擇,客觀上必須實施了告知對方虛假情況,隱瞞真實情況的行為。

  庭審中,商家表示涉案車輛的里程表“在自己手里并沒有動過”。根據雙方簽訂的《車輛買賣協議》,其中并沒有商家需要保證里程數的約定,同時李某提交的證據無法有效證實商家明知涉案車輛曾發生過里程修改而故意隱瞞或者告知虛假信息。綜合證人證言、二手車交易時的第三方里程讀數、車輛實際售價等情況,無法證明商家將車輛出售給李某時系故意告知虛假情況或故意隱瞞事實,故難以認定其構成欺詐,對李某要求商家“退一賠三”的訴求不予支持。

  同時,商家在《車輛買賣協議中》約定“該車里程表僅供參考,不作為依據,以現狀為準”,實為不合理地減輕其責任,該條款應屬無效。

  據此法院判決,撤銷雙方簽訂的二手車買賣合同,商家向李某返還購車款4.7萬元,李某于返還購車款之日起將車輛返還。

  目前,雙方均未上訴,判決已生效,現已執行完畢。

  二手車買賣需謹慎識別

  保管好發票、合同、聊天記錄等關鍵證據

  法官提醒,當前二手車買賣行業面臨準入門檻低、信息不透明、標準不統一等諸多問題,也更容易引發糾紛,消費者在購買時需要擦亮雙眼,謹慎識別,在簽訂合同支付價款前,應盡可能多方面了解和查驗所購買的二手車的車況質量、購置年限、維保記錄、行駛里程,以及是否存在抵押貸款等關鍵問題。

  再次,在購車過程中,需保管好購車發票、產品說明書、購車合同、維修記錄、票據等書面證據以及有關聊天記錄、錄音錄像等關鍵證據,以便用于日后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作為二手車交易的經營者,在收售車輛時應對車輛的基本信息具有較高的注意義務,確保已全面了解該車輛的基本信息,同時應當遵循誠信原則,履行應有的告知義務。

  紅星新聞記者 蔣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