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李婷 周海波 雅安觀察 黃剛
近日,“四川省網上群眾工作平臺——問政四川”上有村民求助稱,今年3月起,四川省漢源縣皇木鎮松坪村六組出現許多獼猴,它們陸續破壞甜櫻桃、玉米、蘋果、南瓜等,給村民帶來了嚴重的財力、物力、精神損失;進入冬季,或許由于食物缺乏,猴群下山“打劫”地點越加靠近村民住所,甚至直接進入村民家里,他們迫切需要得到幫助,保住自己一年的辛苦成果。
漢源縣是四川的農業大縣,半年以上時間都有農產品成熟,盛產甜櫻桃、紅富士、花椒等。當地的人猴對峙矛盾如何化解?
接到相關線索后,四川在線記者驅車前往事發地調查。
![](http://f.sinaimg.cn/sc/gif_image/312/w712h400/20241217/b07c-gif8c01470d17e275451cae7e7449762cab.gif)
近日,在松坪村與萬里村交界處的王寶山,猴群在花椒地、李子林、核桃林吃食
人猴對峙愈加激烈
今年猴子“組團”下山,造訪頻次增加,高峰期每周2一4次
“猴子又來咯,又來咯,快來幫忙哦!”“啥子喃,今天又是在哪個場合。”——這是松坪村村民多個“微信團結群”的互助日常。
野生獼猴,在漢源歷史上就存在。前些年,野生動物偶爾也來偷點果糧,當地經驗豐富的農民“默認”屬正常損失,但為何雙方今年“反目”?
首先是頻次增加。
過去猴子一年來兩三次,但今年春季起,每隔半月左右,猴群就會光顧村莊,以6月至10月最多。這個時段逢漢源甜櫻桃、李子成熟。
近日記者現場走訪,近10位村民回憶,該時間段猴群造訪頻次每周2一4次,有時吃頓午飯,外出趕集,果林、糧地就被“躥得稀爛”。
再者是規模。
村民稱,過去偷果的猴子是個位數,今年則是成群下山。每群30只至50只。
它們嘰喳下山,呼朋喚友,拖兒帶女,穿越林地,流竄在當地牛沒坪、傅家堰、小堡子、龍舌頭等地(均為小地名)。
它們掰斷未抽穗的玉米,“隨手”將25元每斤的甜櫻桃撒落一地,南瓜啃上幾口留個牙印就扔,扯下成熟的蘋果,兩只手抱不完就拋一路……
受災現場令村民心疼。
![](http://n.sinaimg.cn/sc/crawl/300/w550h550/20241217/fef8-c08f3d1deff7f04c8cc8df4c2fa83f64.jpg)
村民拍攝的被猴群損傷的李子、大豆、蘋果、南瓜、玉米地等
人猴斗智斗勇
獼猴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不能傷害,多回合周旋下來,村民身心俱疲
村民也曾“積極面對”——
斗智,請教林業人員學法律,明確猴子種類為獼猴,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不能傷害是底線。一番商討,大家決定建立線上微信群,互幫互助一起驅離獼猴群。
斗勇,村民們購大喇叭請聲音洪亮者錄制“警告”,買“雷神火炮”震懾劃清界限,搭帳篷“駐扎”守夜及時驅離。但時間一久,猴子熟知這些行為并無實際傷害,反倒坐在喇叭旁吃食,圖個悠哉。
多回合周旋下來,村民身心俱疲。
冬季來臨,食物匱乏,猴群“更進一步”。四川在線記者在某村民家后院看到,一串串大豆約30厘米以下的部分僅剩空豆角殼。
村民稱,12月6日約13點,她正在家旁邊做農活,猴子趁其不備偷吃大豆,離她僅5米不到——這也是多數村民更為擔心的事,越來越膽大的猴群,若進屋圍攻人怎么辦?
松坪村某隊隊長老陳坦言:提起獼猴,沒有哪家人不喊頭疼。
不僅松坪村,相鄰的漢源縣烏斯河鎮萬里村也不時遭遇猴群的“打劫”。12月15日,漢源剛下一場大雪,十多只獼猴來到漢源縣烏斯河鎮萬里村,在村民房屋左右兩邊菜地啃蘿卜,雪白的蘿卜被連根拔起,葉子撕扯得七零八碎,令村民心疼不已。
針對類似情況,松坪村不少村民氣不過:“我們還不能打它!嚴重了要判刑。除非猴子先打我們,才能‘還手’,我也不知道這算不算正當防衛。”
遇上沒有“邊界感”的猴子,“無法真正還手”的村民非常煩惱。
![](http://n.sinaimg.cn/sc/crawl/117/w550h367/20241217/b8ee-abdf8beaf83eecee459269a6032937d8.jpg)
最近猴子造訪村莊偷大豆,離村民住所不到20米
如何化解人猴矛盾?
猴群大規模長期下山,不能排除有人為因素干擾
如何化解村民們的煩惱,相關專家認為,弄清楚獼猴為何突然增多,保持生態平衡才能治本。
多位學者和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獼猴等野生動物數量增多,常常光顧人類居住地,偷吃人類食物等現象屢有發生。這與生態環境改善提升、農民生態保護意識增強、獼猴本身擁有較強的繁殖能力和適應力都有關系。此外,生態鏈不完整,也造成了“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局面。
但值得注意的是,若猴群在夏季等不太缺少食物的時節局部激增,大規模長期下山,則不能排除有人為因素干擾,如有人在當地固定投喂、違法偷放獼猴等。當地林業部門應聯合相關單位,主動科學排查原因,深入調查摸清“家底”,僅靠一兩次勘查是不夠的。
西華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動物學會靈長類學分會副理事長黎大勇認為:
應明確獼猴的來源、種群數量、原生棲息地等信息,通過持續科學的監測技術,綜合判斷獼猴種群增長原因,評估種群數量是否已經超過當地的環境承載量。
若確實猴群超過當地承載量,應做好科學規劃合理安置猴群至適宜棲息地,同時要提高民眾保護意識,正確認識野生動物,做到不隨便對野生動物投喂食物。
此外,還應探索通過保險等機制補償農民損失,實現保護與發展雙贏的局面。
國際靈長類學會終身會員、四川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懷亮建議:
若確認獼猴群超過當地承載量,林業部門可進行進一步科學論證、種群調查及人工種群調節,以確保持續的生態平衡,且全國已有先例。
據了解,2023年3月,《四川省陸生野生動物致害補償辦法》正式施行,辦法要求: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轄區內主要致害野生動物物種特點,結合區域、季節、人口分布及生產生活情況等因素,制定合理、必要的預防措施,如改變種植結構、設置圍欄、生態移民等,配套預算相關經費。對局部成災物種,可在科學調研基礎上,報省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后實施種群調控措施。
當地猴多擾民該如何處置?
村民賠償該如何兌現?
川觀新聞將繼續關注。
(除特別標注外,本文圖片、視頻均由雅安觀察 黃剛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