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1月12日,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候選項目均為各發掘資質單位主動申報,經國家文物局審核,最終確定30項參評。記者發現,參評項目中資陽市濛溪河遺址群和鹽源老龍頭墓地成功入選。
濛溪河遺址群
資陽濛溪河遺址是國際十分罕見的同時發現有大量石器和動植物遺存的全要素遺址,是現代人起源擴散階段唯一發現豐富植物遺存的遺址,發現一系列國內國際罕見的復雜行為,被國內外權威專家論證為“特殊、罕見、價值重大,具有世界性意義”。2024年1月,濛溪河遺址入選“2023年中國考古新發現”(俗稱“六大考古新發現”),12月,入選央視2024年“國內十大考古新聞”。2024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等國內外團隊共同開展調查、發掘、研究,有了許多重要新突破、新認識,濛溪河遺址群參評今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有哪些驚喜將要揭曉?
從單個遺址到遺址群
發現新遺址點70余處
2021年9月,因洪水沖垮資陽和樂至交界的五一水壩及附近河岸,沖刷出部分烏木、動物化石等遺物,資陽濛溪河遺址因此被發現。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2年—2023年進行了搶救性發掘,2024年開展第一次主動性發掘;并同步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發現極為豐富的舊石器文化遺存,以及大量古環境與年代學等科學信息。
濛溪河遺址群項目負責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考古研究所所長鄭喆軒介紹,濛溪河遺址群分布在四川省資陽市,川東丘陵地區,沱江支流濛溪河沿河兩岸。面對濛溪河遺址極為罕見飽水環境下極為難得的大量有機質材料與舊石器文化遺存,考古隊采用科學系統的田野考古發掘方法,組建了國內外高水平專家團隊,同步開展考古發掘、多學科取樣與綜合研究。
部分出土骨器
“從發掘一開始,考古隊便以探討現代人在四川盆地的出現為目標,在搶救性考古階段的第一時間就邀請環境、年代和植物考古專家到現場指導,并試行系統的全收集全浮選模式,即對文化層的所有土均作為環境、年代、埋藏學、植物考古等多學科樣品收集并同步分析,得以及時把握關鍵課題并發現大量珍貴信息。”截至目前,考古人員已系統收集近2萬份(約20萬升)土樣,已發現遺物包括3萬余件石器和18萬件動物化石及碎屑,6萬余顆(件)植物種子,2千余樹木相關遺存。其中涉及的動植物廣譜利用、木器制作、刻劃、穿孔等行為是同期國內外罕見。
在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及英國、法國等10余家科研單位、20余支國內外權威專家團隊的交流合作下,考古隊系統開展年代學、環境考古、動植物考古、埋藏學等多學科研究,通過碳-14、光釋光和鈾系等多種手段,確定了遺址距今約8萬至6萬年,處在早期現代人演化關鍵階段。
濛溪河遺址(濛溪河遺址群第1地點)位置圖與地貌遠景
考古人員經過系統調查與科學發掘發現,在沱江流域,以濛溪河遺址群第1地點為中心的25公里范圍內,新發現了與遺址文化面貌基本一致的遺址點40余處。此外,在直線距離100公里外的涪江流域發現文化面貌相近的遺址點30余處,構成了跨流域的、數量超過70處的硅質巖小石器遺址群,距今約5-10萬年。
大量新發現
展現早期現代人行為特征
鄭喆軒介紹,濛溪河遺址群是屬于同一時代、分布于共同地區,并具有共同特征的新型舊石器文化及遺址群落,清楚地展現出中國南方早期現代人出現與發展階段的棲居形態特點。遺址主要文化面貌是以硅化木作為主要原料制作以刮削器為主的小型石器組合,部分加工精細,主要分布在大河的小支流所在的拔河相對較低的淺丘地貌區。經過持續的考古調查和研究,遺址群的文化面貌更加鮮活生動。
系統刻畫痕跡
生活在這里的遠古人類專注于硅質巖小型工具的制作與應用;也善于加工利用有機質材料。遺址近年發現了較多的木器、骨器,“其中木器是國際罕見地對早期木質材料利用的實證,和骨器共同顯示了東亞古人類對有機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多樣化的資源利用策略。”鄭喆軒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濛溪河遺址群還發現較多在石頭、動物骨骼、植物果實上的刻劃痕跡,部分痕跡成組成排、比較復雜。此外還發現了穿孔的動物化石和橡果,并發現有人工痕跡的赭石。專家表示,這是在中國、東亞地區首次集中、系統性出現的象征性行為證據,展現了東亞古人類意識及社會行為的復雜性。
穿孔橡果
濛溪河遺址群還發現了人類對動植物資源廣泛利用的確切證據。尤其是植物遺存,豐富程度前所未見。鄭喆軒介紹,濛溪河遺址群出土動植物類型多樣,包括了熊、虎等大型食肉類以及魚、鱉等水生動物和鳥類等動物類型,以及葡萄等漿果以及核桃、橡果等堅果類以及花椒、接骨草等其他大量人類可食用的植物類型。尤其讓專家們興奮的是,遺址發現了大量動植物利用的證據,大量燒骨、炭化植物到燒骨堆、火塘等提供了系統性用火證據;被切割、砍砸的動物化石,集中處理劍齒象的區域和橡果、葡萄、接骨草等部分植物的特殊富集等指向了人工帶入的現象,同時發現了石器加工區和動物消費區等功能分區。
意義重大
為東亞現代人起源研究提供關鍵證據
自濛溪河遺址群大量考古材料的不斷發現,業內專家不斷細化著對遺址的認知,認為該遺址價值重大。
據介紹,濛溪河遺址群硅質巖小石器工業的發現,填補了四川盆地與中國南方晚更新世早中期舊石器文化發現的空白。以硅化木等硅質巖原料為主加工小型石器為特征,主體處在既往華南到東南亞極少發現遺址的距今5-10萬年這個特殊的時間段,并具有廣泛的分布范圍,是首次在華南發現穩定的且明顯有別于南北二元結構中南方大礫石石器工業的類型。用硅化木制作小石片石器,顯示東亞早期現代人因地制宜、靈活機動的適應方式和文化特點。
穿孔骨片
此外,系列新證據揭示出東亞早期現代人文化和行為特點,為東亞現代人起源研究提供關鍵證據。鄭喆軒介紹,現代人起源的 “多地區進化說”和“非洲起源說”兩種假說形成了長久的論戰。但是長期以來,東亞特別是中國華南地區直到東南亞都缺少距今5-10萬年這個現代人起源演化關鍵階段的遺址。“濛溪河發現的特殊石料和骨木材料利用,動植物廣譜利用,系統性用火,空間利用及系統的象征性行為等是首次在亞洲東部發現行為現代性的集中出現,也是國內外最早階段的相關發現,對認識東亞地區現代人的由來與發展提供了全新證據。”
專家認為,濛溪河遺址群前所未有的豐富植物遺存也填補本階段植物發現與利用空白,改寫了早期植物利用歷史,系統展現了本階段動植物利用及狩獵采集的經濟形態,反映了古人類對環境的廣譜化利用和生存策略的多樣化。不僅為東亞,也對認識整個舊大陸的早期現代人提供了新的材料,并超出了對同階段行為現代性的認識。結合多樣的動物群,讓今天的人們得以第一次系統全面地看到同時段早期人類的完整“食譜”。
帶砍切痕的木頭
專家認為,濛溪河遺址群的新發現與多學科研究數據,表明了中國南方及東亞地區現代人在本地區源遠流長。尤其是濛溪河流域晚更新世早期棲居形態與景觀的復原,清晰展現出百萬年人類史關鍵節點上全新的歷史場景,也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去進一步理解和探索東亞現代人起源和行為特點,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復雜關系,是對人類起源特別是東亞現代人起源和源遠流長的早期文化發展認識的一次重大拓展。
圖片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