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足跡化石。

  四川在線記者 何勤華

  1月22日,四川在線記者從西華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科考團隊獲悉,近期,該團隊在涼山州西昌市開展地理考察時,在瀘山一處裸露的巖層面上,發現多個恐龍足跡化石。

  西華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院長張斌教授告訴記者,1月14日,團隊發現瀘山路邊地層剖面上有很多裂縫,觸摸巖層面時能感覺到上面有許多凹凸不平的地方,經辨認,是恐龍留下的足跡。考察人員介紹,恐龍足跡大部分保存狀況良好,形態清晰可辨,初步判斷應屬于獸腳類恐龍足跡。但由于此處巖層構造節理發育,仍有部分足跡的完整性遭到了破壞,且出露地表后長期經受風化作用,給化石保護帶來了挑戰。

  恐龍足跡化石。

  通過清理和統計工作,該處巖層面上有約40余個恐龍足跡,足跡的長度在15cm~27cm之間,寬度在9cm~17cm之間,有著不同方向的行跡。西華師范大學大小涼山干旱河谷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何雨栗博士根據地層(小壩組)的地質年代初步判斷,此處恐龍活動時代應在距今1.25億~1.45億年,處于早白堊世時期。恐龍足跡化石是恐龍在地面行走時留下的腳印經石化形成的,這些足跡有助于人們了解恐龍的生活習性和行為方式,解釋恐龍與其環境的關系。恐龍足跡化石不同于恐龍骨骼化石,它反映的是恐龍生前的活動軌跡。通過對這些足跡化石的研究,該團隊認為這些化石可能是一個或多個群體,在湖邊活動時留下的足跡。

  涼山州喜德縣和昭覺縣先前已有恐龍足跡化石的發現報道。這些發現表明,涼山地區是恐龍足跡化石的重要分布區之一,對于開展地學科普旅游和科學研究具有極高的價值。張斌說,這批恐龍足跡化石的發現,將吸引更多公眾關注和參與古生物學的研究和科普活動。

  考察團隊表示,已就這些發現與涼山州相關主管部門聯系,共同加強對該處恐龍足跡化石的保護與研究工作。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