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4月20日電(楊雨奇)綏芬河口岸告急、哈爾濱現“1傳50”病例、部分省份再現本土病例、無癥狀感染者不斷增加……近期傳出的一些疫情新聞,讓公眾再度聚焦國內疫情防控形勢。

  這些新聞背后凸顯出了哪些危險信號?在各地復工復產復課的大背景下,防控最需要警惕什么?

  就近期的疫情話題,中新網獨家對話了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癥醫學科主任王廣發。

資料圖:武漢市民在進行健康檢測。張春紅 攝資料圖:武漢市民在進行健康檢測。張春紅 攝

  焦點一:

  疫情持續向好,為何無癥狀感染者還不斷增加?

  進入4月,從國家層面到地方層面開始每日報告無癥狀感染者的相關數據。

  4月19日0—24時,31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無癥狀感染者49例,其中湖北新增無癥狀感染者24例。

  截至19日,31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尚在醫學觀察無癥狀感染者990例(境外輸入184例),這其中,湖北尚在醫學觀察的無癥狀感染者549例。

  中新網:疫情持續向好,為何無癥狀感染者人數不斷增加?

  王廣發:現在無癥狀感染者的數量越來越多,一是排查力度加大,一是定義發生了變化。過去大家沒太關注這方面,所以沒有做更多的篩查和研究?,F在防控形勢沒有過去那么嚴峻,所以就對無癥狀感染者的篩查力度加強了。

  另外就是如何去定義無癥狀感染者。其實什么才是真的“無癥狀感染者”,現在還并不統一,嚴格意義上對“無癥狀感染者”的科學定義,應該是在感染后,自始至終沒有癥狀。但現在很多“無癥狀感染病例”,指的是病人檢測核酸為陽性的同時,沒有出現癥狀,但其實觀察一段時間后,多數病人都會有癥狀。

  檢測時候沒有癥狀,不表明該病例自始至終沒有癥狀,很可能是處在潛伏期內。

  從我們現在掌握的資料看,真正的無癥狀感染者,即發病過程中自始至終都沒有癥狀的,比例很低,大概不到3%,甚至不到1%。

  如果說檢測出核酸呈陽性但沒有癥狀,就被認定無癥狀感染者,那么很多病人都可能存在這個情況,因為他們在潛伏期內。換言之,就是大量在潛伏期的病人,被納入到了無癥狀感染者的統計數據中。但實際上這些人或早或晚都是會出現癥狀的,這也就是為什么會有無癥狀轉確診的現象存在。

  中新網:現在湖北尚在醫學觀察的無癥狀感染者還有數百例,每日還有新增,這些無癥狀感染者從哪里來?

  王廣發:這還是要看當地是如何進行無癥狀感染者診斷。如果是核酸陽性,那就需要特別注意,如果僅僅是抗體陽性,可能只是說明他過去是無癥狀感染者或者是癥狀很輕的感染者,現在已經康復了。

  這個過程中,很有必要把無癥狀感染者從得病的時間上區別開,有的屬于過去時,抗體陽性但已康復;有的屬于現在時,即核酸是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