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香港媒體報道,一名33歲新冠肺炎康復患者,從歐洲返回香港后被再度確診,而這名患者也是全球首例被認定為二次感染新冠肺炎的案例。

  在此背景下,人們開始擔心,抗體是否還能發揮作用,會因此影響正在研發的疫苗嗎?根據央視新聞報道,8月26日,世衛組織發言人公開發言稱,全球2300多萬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僅出現了此1例康復后二次感染的病例,并不常見。對此,多名專家向紅星新聞解釋,抗體在人體能存活多久尚不明晰,但抗體在面對新冠病毒時能發揮的積極作用不可忽視。

  至于疫苗的研發,香港大學病毒學專家金冬雁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疫苗很大的作用,是爭取讓人類在面對病毒時,能產生抗體,在感染新冠病毒時,能減輕癥狀或無癥狀,同時縮短傳染周期,減少傳播范圍,避免大規模暴發。

  核酸檢測

  全球首例

  香港一名患者新冠二次感染

  據海外網消息,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8月24日證實,一名33歲新冠肺炎康復者自歐洲返回香港后,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再次呈陽性,為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而非“復陽”。

  據香港媒體8月24日報道,上述確診患者于今年3月底確診感染新冠病毒。4月中旬康復出院,8月初經英國到西班牙旅行,返回香港后接受檢測再度確診。

  對上述病例,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證實,對比該患者第一次及第二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有24個不同之處,且該患者返回香港再度確診后,入院時已檢測不出其體內有抗體,因此確定其為康復后再次受到感染,并非“復陽”。

  據了解,該患者屬于全球首例康復后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該團隊同時指出,以往已有證據顯示,新冠肺炎患者體內的抗體水平會在其感染數月后逐步下降。

  ▎追問1,該患者究竟是二次感染還是“復陽”?

  香港病毒學專家:

  該病例兩次感染病毒存在24個不同

  上述新聞被爆出后,引發網友討論。對于該患者是二次感染,還是“復陽”,紅星新聞記者致電多名專家,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均表示,該病例屬于二次感染還是“復陽”,還需看后續具體科學證據,現在還難以下結論。

  香港大學病毒學專家、醫學教授金冬雁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判定“復陽”和二次感染的界定上,從現在搜集到的科學證據來看,該患者應該屬于再次感染,而非因病毒未清除而導致的復陽。

  金冬雁解釋,從研究數據來看,“復陽”患者一般以下兩個特點:一是不具強傳染性,二是病毒核酸檢測碎片不具有活性。“復陽”屬于恢復期內的一個病理現象,即帶有病毒核酸的細胞被機體清除過程中,仍然有一些核酸碎片存在,所以被再次查出陽性。

  但之所以認定該患者屬于二次感染,金冬雁解釋,就上述案例而言,病人在痊愈后,經過近5個月時間后被再度確診,但其病毒基因測序結果顯示,兩次感染的病毒相差很大,存在24個不同之處,因此推斷兩次感染由兩次不同毒株引起,而非此前體能殘存的病毒導致。

  除了核酸方面的證據,金冬雁補充,從抗體方面來看,如為初次感染,則人體內抗體產生時間較晚。但該患者短時間內就出現了很高的抗體成分,因此查明該患者的病毒主要聚集在鼻黏膜當中,而肺部及下呼吸道均未查出病毒,所以認定該患者有免疫特點,屬于再次感染而非病毒再“復活”。

  “綜合這些特點,我認為這名患者是受到了再次感染,而非病毒沒有清除導致的復陽,且體能仍存在免疫保護。”金冬雁說。

  追問2:是什么導致了該患者被二次感染?

  專家:

  個人感染原因仍需更多實驗數據證明

  對于已有過感染病史,且體內存在抗體的治愈患者,為何還會再次受到感染?對此,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學研究所副所長、病原生物學系教授楊占秋向紅星新聞記者解釋,從報道來看,該患者是在治愈后前往國外旅游后被感染,因此,該患者可能感染的是歐洲流行病毒毒株。

  楊占秋解釋稱,從毒株測序結果來看,該患者兩次感染的毒株序列差異較大,基本可判斷兩次感染來自不同毒株類型。但由于該患者此前感染治愈的毒株所產生的抗體,并不對應歐洲病毒毒株,因此缺乏交叉保護,所以同樣存在感染歐洲病毒的可能。

  那么,導致該患者二次感染是否系其本來存在免疫缺陷?對此,金冬雁也給出了否定回答。

  “這只是一種猜測,并沒實際證據證明該患者存在免疫缺陷。”金冬雁解釋,如果患者有免疫缺陷,那可能會出現病毒的持續感染,但這名患者并非這一類情況。

  從現實情況來看,該患者年齡為33歲,且據金冬雁透露,從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該患者機體較為健康,且短時間內也表現出很強的免疫反映,并未發生抗體生成困難的情況,所以才會出現病毒聚集在鼻黏膜而非下呼吸道和肺部感染的情況。

  至于具體導致二次感染的普遍原因,上述兩名專家均表示,從目前單一案例很難總結出普遍規律,其個人感染原因仍有待更多實驗數據證明。

  ▎追問3:出現二次感染情況,是否影響疫苗研發?

  專家:

  疫苗是爭取讓人類面對病毒時產生抗體

  感染病毒能避免大規模爆發

  在已有抗體的情況下仍出現二次感染的情況,是否說明,抗體疫苗也難以對付新冠病毒?

  對此,楊占秋表示:“并不能說抗體疫苗就失去了意義,但疫苗也同樣不等于能讓病毒從地球上消失。”

  楊占秋說,目前各國正在研發的病毒,均難以實現對所有新冠病毒免疫,包括中國在內,研發的疫苗只能對某一類或幾類病毒毒株產生抗體,但并不能保證對每一種序列的病毒都免疫。

  金冬雁表示,疫苗很大的作用,是爭取讓人類在面對病毒時,能產生抗體,在感染新冠病毒時,能減輕癥狀或無癥狀,同時縮短傳染周期,減少傳播范圍,避免大規模暴發。

  對此說法,一名不愿具名的知名免疫學家也給出解釋,人類現有7種類型的冠狀病毒,其中一些常見的就會引起人類的感冒。但感冒也會在治愈后被再次感染。因此,該名專家表示,對于冠狀病毒來說(不特指新冠病毒),即使在抗體存在的情況下,部分人群也會發生感染,但是第一次感染和第二次感染間隔會持續多久,并沒有確切的時間區域。

  此外,該免疫專家補充說明,一般來說,病毒感染人之后,有抗原進入人體,人體都會在體內形成抗體,但抗體能維持多久則因人、因病毒不同、因接觸方式不同而異。該專家表示:“個人認為,血液中的抗體可能會持續幾個月時間,當患者再次接觸病毒時,抗體就可能會再次產生。”

  綜合以上說法,包括金冬雁等在內的專家均認為,研發抗體疫苗依然具有現實意義,且疫苗能在對抗新冠病毒時發揮積極作用,但并不能草率地認為有抗體疫苗就能將病毒徹底趕出人類世界。

  ▎追問4:二次感染是否意味新冠病毒有可能再次大面積暴發?

  專家:

  大規模傳染可能性較小

  針對這一問題,楊占秋表示:“單一案例并不具代表性,因此是否還會大規模暴發,我個人認為可能性較小。”在楊占秋看來,從目前我國防控疫情常態化的背景下,發生大規模傳染的情況可能性極小,但也同時提醒群眾依然要保持警惕。

  同時,金冬雁表示:“目前還只是單一病例,尚不具規模。但從病例表現來看,二次感染或復陽的情況下,患者多為無癥狀感染者,且傳染性減小了很多,因此暴發大規模感染的可能性不高。

  針對這一特殊案例,世衛組織發言人也公開發言稱,全球2300多萬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僅出現了此1例康復后二次感染的病例,并不常見。而現在重要的是該案例對免疫反映意味著什么,很多研究正在跟蹤測量人體中的抗體水平,以此來了解天然免疫保護能持續多長時間。

  那么,抗體在人體內持續發揮多長時間的作用?金冬雁表示,目前還尚未有明確研究數據表明抗體能在人體內存在多久。

  但上述免疫專家也同時表示,抗體持續時間和人體免疫能力有關,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治愈患者再次接觸了新的新冠病毒,那么在相同情況下,曾被確診過的新冠患者要比其他人更具免疫力。”

  紅星新聞記者 趙倩 特約記者 楊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