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陳良賢 王亞賽

  進入冬天,新冠病毒似乎又活躍了起來。

  從11月開始,天津、上海、安徽、內蒙古和四川均出現了本土病例。而天津和上海已完成的溯源調查顯示,病毒分別源自進口北美豬頭和境外航空集裝器。新冠病毒的由物傳人,特別是能長期存活在冷鏈上,成為了這個冬天中國防疫的一大考驗。

  實際上,此前北京新發地、遼寧大連和山東青島出現的本地疫情源頭都將證據指向了冷鏈環節。而多地在進口冷鏈食品及其外包裝也檢出了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根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不完全統計,今年下半年,全國至少發生了62起進口冷鏈食品檢測新冠病毒呈陽性的情況。

  最早檢測出陽性的進口食品是來自厄瓜多爾的凍南美白蝦,多地在這種海產品上發現了病毒。

  隨后,檢測出新冠病毒的進口食品種類越來越多,開始是海鮮,后來牛肉、豬肉都有出現。而來源地也從起初的南美洲擴展到了五個大洲,不僅有疫情嚴重的印度、巴西,還有越南、新西蘭這些疫情控制尚可的國家。

  這些從海外輸入的病毒,大多都出現在食品的外包裝上。在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梳理的62起進口食品檢測呈陽性中,有54起都是外包裝攜帶了病毒。

  但也有一些病毒出現在了食物上。12月2日,浙江玉環市的疾控中心就發現,一份來自當地菜市場豬肉攤位的進口冷凍豬肉標本,在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中呈陽性。

  離不開的進口冷凍食品

  一面是國外的冷凍食品頻頻出現核酸檢測呈陽性的問題,另一面則是中國需要大量的進口食品來補足國內供應的不足

  根據《2020年中國進口食品行業報告》,在2019年,中國食品進口額高達908.1億美元,其中肉類及制品、水海產品及制品和乳品的進口額都達到了百億美元的規模。

  以大家最熟悉的豬肉為例,受非洲豬瘟的影響,中國的進口豬肉量一直在高速增長。商務部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司副司長王斌曾表示,2020年的1月到9月,中國自歐洲進口豬肉同比增長107.3%。除了豬肉,預計整個2020年肉類及食用雜碎進口總量會突破950萬噸,創歷史新高。

  很難想象這些進口食品如果暫停后,對普通人的餐桌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另外,綜合各地檢測的情況看,進口食品被新冠病毒污染的概率其實是非常小的。根據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公開的數據,截至11月下旬,全國抽檢監測的陽性率是萬分之零點四八

  而針對這萬分之零點四八的疫情風險,中國也逐漸摸索出了愈來愈細致的防治方案。

  精準追蹤、科學防治

  北京新發地的疫情,讓人類首次發現并證實受污染的食品經冷鏈運輸,可以跨國引發新冠疫情;山東青島的疫情,則是人類首次在冷鏈食品外包裝上分離到了新冠活病毒。

  在發現進口冷鏈食品可能引發新冠肺炎局部暴發疫情后,中國把控制由進口冷鏈食品污染可能引發的新冠疫情納入常態化管理,通過抽樣檢測、全面消毒和可追溯管理,來進行精準追蹤、科學防治

  9月15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明確要求各地落實冷鏈食品相關從業人員的日常防護、健康監測和核酸主動篩查,改進生產、加工和交易環境衛生條件,降低從業人員感染風險。

  之后,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又發布了《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冷鏈食品生產經營過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術指南》,海關、交通、衛生、市場監管、地方政府及相關生產經營單位的工作分工被逐一明確。

  在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梳理的62起進口食品檢測呈陽性中,有近2/3發生在最近的一個月。這一方面是因為近期全球第二波疫情反彈,海外進口物品被新冠病毒污染的情況增多;另一方面也和相關部門加強對進口冷鏈食品的檢測有關,隨著檢測頻次、頻率以及覆蓋范圍的增加,發現陽性的次數也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