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調查比較嚴重的疑似不良反應

  記者:現在國內的疫苗接種已經超過了7千萬劑次,我注意到國家非常注重在疫苗接種后的不良反應監測,請問目前監測到的不良反應到底有哪些?國家是不是有這樣的考慮,能定期把相關的數據向大眾公布,打消公眾的疑慮。

  王華慶(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關于疫苗,它對人體來說是一個外來的抗原,由于疫苗的特性,還有個體的差異,接種疫苗之后都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疫苗不良反應總的發生率還是相對較低的情況。不良反應除了和個體、疫苗的特性有關系外,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次新冠疫苗在前期,不管是臨床試驗研究的結果還是緊急使用的研究結果,還是上市后監測的結果,它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和既往已用的上市疫苗同類品種相比,結果是類似的,沒有出現異常的情況。

  現在我們監測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局部的反應和全身的反應,局部的反應,接種之后會出現疼痛的情況,有的會出現紅腫,有的會出現硬結,但是這些局部的反應都不需要處理,自行會痊愈。全身反應表現相對多的,一個是頭痛、乏力,有的還會出現低熱的情況,這是我們目前監測的結果。

  現在不良反應報告上來的是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也就是說是疑似不良反應,懷疑和疫苗有關的反應,實際上后續我們要對這里面涉及的比較嚴重的疑似不良反應進行調查,在調查的過程中,對有些病例還要開展補充檢查,要了解他的接種史,了解整個疾病的發生情況,最后由專家組做出診斷。這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后續我們會對這些進行持續跟蹤和相關的評估。

  我國人群因感染新冠病毒獲得的免疫力比例較低

  記者:請問馮主任,我國大規模開展了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種,在接種之后,常態化疫情防控的措施是否將予以調整?怎么調整?公眾是不是可以摘掉口罩了?

  馮子健(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現在有兩個方面需要考慮:一是目前全球的疫情仍然在持續流行,另一方面我們國家疫苗的接種率仍然比較低,離較高的人群免疫保護水平還有很大的距離。這樣的話,來自高流行地區的人員入境或者物品入境仍然有導致我國境內傳播的風險。同時,即便是在高流行國家已經感染過了,或者已經接種過疫苗,這也不能完全避免出現感染,雖然發病風險會大大降低,但仍然有再感染的風險。入境以后,如果防范不好也可能會導致在境內的傳播。

  目前不管是哪個國家的疫苗,各個類型的疫苗都有這樣的現象,對重癥的預防效果是比較好的;對于感染,包括對輕癥的預防效果,可能沒有像預防重癥那么好。境外出現了幾個特別令人關注和擔心的變異病毒,有些變異病毒對疫苗的保護效果造成了一些影響,綜合考慮這些因素,我們國家現階段常態化防控工作還要繼續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各項措施,根據全球的疫情形勢和全球的接種情況,也包括我們國家的疫苗接種情況,有序地對部分措施進行調整優化。

  記者:在國內的疫情得到比較好控制的條件下,請解釋一下為什么還有必要接種新冠疫苗。

  賀青華(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級巡視員):當前新冠疫情仍然在全球流行,根據目前國際疫情形勢來看,疫情仍將持續比較長的時間,甚至今后還要與我們共存,所以我們隨時都可能因為傳染源的引入而導致新冠疫情在國內流行,甚至暴發流行。前期由于我國疫情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暴發流行,人群因為感染新冠病毒獲得的免疫力比例比較低。所以在這個時候,現在我們有了疫苗,所以必須通過接種新冠疫苗,讓更多人群獲得免疫力,獲得保護力。所以,我在這里再次建議大家盡快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早日獲得免疫力、保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