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月3日電 (記者 李純)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3日在北京表示,當前,農村是做好疫情防控和醫療服務保障的重點地區,老年人、孕產婦、兒童、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是健康服務的重點人群。

  米鋒稱,疫情發生以來,在各級醫療救治實踐中,中國始終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重,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篩選出“三藥三方”等臨床有效方藥,對提高治愈率、降低重癥率和病亡率、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指出,當前,中國疫情防控工作重心從“防感染”轉向“保健康、防重癥”,農村是做好疫情防控和醫療服務保障的重點地區,老年人、孕產婦、兒童、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是健康服務的重點人群。要抓好農村地區防疫體系運轉、藥品供應、重癥治療、老人兒童防護等工作,加強日常健康服務,突出重點人群管理,提供分級分類醫療衛生服務,特別是要發揮好中醫藥的作用。要堅持辨證施治,合理選用對癥藥物;加強用藥指導,做好跟蹤隨訪,保障用藥安全。

  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說,經過三年疫情防控,我們形成了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的中國方案,中醫藥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對患者可以分層干預。黃璐琦指出,當前,流感、感冒、新冠交織在一起,患者可以選擇對癥中藥進行居家治療,減輕醫療機構、醫療資源的擠兌風險和壓力。

  第二,可以發揮中醫藥在治療中的獨特優勢,對于治療輕型、普通型患者以中醫藥為主導,重型、危重型可以中西醫結合治療。黃璐琦稱,對于輕型、普通型患者,中醫藥治療可以縮短病毒清除時間、縮短住院時間,緩解臨床癥狀。對于有可能轉重的患者,及早進行中醫藥干預治療,可以降低轉重率。對于重型、危重型的患者,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有效阻斷或減緩重癥向危重癥的發展,促進重癥向輕癥轉變,減少病亡率。

  第三,在康復中的作用。黃璐琦指出,很多患者核酸轉陰以后還有咳嗽、乏力、出汗等癥狀,對此,中醫藥可以對癥治療,發揮整體調節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