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石
從2000年開始,垃圾分類工作已經在一些地方推行。多年過去,垃圾分類在一些試點城市推進緩慢,很多人對各種垃圾依然“傻傻分不清”。垃圾分類難點到底在哪里?
記者調查發現,分類知曉率低、分類投放準確率低、資源利用率低等“三低”問題,是垃圾分類的“攔路虎”。
在北京市南三環的一個小區,居民李大爺提著一袋廚余垃圾走到樓下,面對標有“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垃圾桶,毫不猶豫地將袋子扔進了“其他垃圾”桶內。像李大爺這樣的居民仍是多數,有的居民表示“不知道要分”,有的說“不知道怎么分”。
居民對垃圾分類的準確投放率較低。“在實行垃圾分類的小區,廚余垃圾理想狀態應該至少分出20%的量,實際僅為5%。”北京市城管委環衛處相關負責人說。
“最難的是分類的正確率,真正能達標的只有30%至40%。”參與合肥市垃圾分類試點運營的一家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此外,“混裝混運”打擊了一些市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好不容易分好類,垃圾車混在一起就拉走了,完全白干了!”北京市民王女士表示。
合肥試點地區的一位街道干部反映,由于缺乏處理場所,日漸增多的餐廚垃圾“無處可去”。此外,有毒有害和大件垃圾的末端處理也往往“沒有著落”,最終與其他生活垃圾混在一起,挫傷群眾的垃圾分類參與熱情,影響分類體系建設。
按照國家要求,生活垃圾分類處置網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應是相融的,但現實中這兩張網的銜接時有斷點、堵點,造成“混為一團”。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認為:“垃圾分類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勞永逸,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漸進、不斷投入、久久為功地抓下去。” 據新華社
这里的新闻油爆爆!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爱大四川(sinasc)

查看评论(0)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