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康省東界碑:見證雅安發展變遷
今年以來,隨著《雅安市“三區”同城化發展規劃》的出臺,我市“三區”同城化發展步伐加快。
金雞關地處雨城區、名山區、經開區交界地帶,2019年,金雞關隧道開挖,曾經的“威震西南第一關”,已成通衢大道。如今金雞關村一處崖壁上,還保留著一個重要地標——西康省東界碑。過去,它記錄了雅安這座城市的歷史足跡;今天,它也將見證雅安“三區”同城化發展。
![如今的金雞關已成通衢大道 郝立藝攝](https://n.sinaimg.cn/sc/transform/59/w550h309/20230717/9d8b-784de051fb9ddb707cb96087fb7b43e4.jpg)
西康省東界碑及碑記
西康省東界碑位于雨城區與名山區分界的金雞關上,地處雨城區青江街道金雞關村東北,成雅高速公路136公里右側紅砂壁上,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刻立。
“西康省東界”五字分別由五塊青石板陰刻、橫寫、楷書組嵌于崖壁,總長5.96米、寬1.16米,字大1.1米×0.68米,筆畫19至13厘米,石刻左右為邊款,均陰刻豎寫楷書,左款:“民國二十八年建”,右款識:“劉文輝題”,字大0.13米×0.12米,筆畫2厘米。
碑記由兩塊青石板組嵌于“西康省東界”石刻右邊,長1.86米、通寬1.12米,陰刻豎寫隸書體,23行,每行16字不等,計400余字,字距2厘米、行距3厘米,字大6厘米×5厘米,鈐印二方,均為5厘米見方、白文、篆書,文曰:“陳耀倫印”“仲光”。碑文記:
遜清末葉,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戡乎邊亂,改土歸流,西康建省之議,實肇于此時。先君都尉公駐防滎經,奉趙命修川邊官路甚急。予仿齡隨尉公,側經理瑣務,路成奏保卯品頂戴,非始料所及也。鼎足以來,主政唯屢易人,而趙所未竟之功,迄無繼成之者,民國十七八年間,四川主席自乾劉公兼理康政,先后恢復失地,始得民藏劃界而治。九一八事變,國事日極,國人皆目四川為復興根據地,而康與川實同唇齒聞拓更不容緩,劉公因辭川政,界意治康,受命建省委員長,篳路藍縷,百端并舉,為時數載,行省之基礎大定,中央厘定省界,北鄰青海,南鄰云南,西至于藏,東則入川省寧雅兩屬而止于金雞關。民國二十八年省政府成立,省主席劉公談及勘界經過,遂手書“西康省東界”五字,屬于勒石,以示久遠。念于以菲材,生長邊地,早與建省之業,三十年未竟之功,今復聿觀,厥□向邀趙公之保癸,今辱劉公之柱命,終始于□□□幸矣,□有余石識以附驥焉。
碑文追溯了清末趙爾豐于川邊改土歸流的歷史以及在抗戰大背景下劉文輝建省的經過。
![西康省東界碑](https://n.sinaimg.cn/sc/transform/50/w550h300/20230717/e32d-de47c9e963710e4f22cf244649f8f63a.jpg)
西康東界置于金雞關之上
從西康倡議建省到最終建省的這三十余年來,如何劃界?西康之中心在何處?省會應設置在哪里?一直飽經討論。
在早期的建省規劃中,倡議者如清末傅嵩炑等只是希望依照傳統的康境而建立行省,劃清康藏之界限。到了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明令建省之后,以任乃強為代表的倡議者對建省劃界有了更詳細全面的規劃,不僅要確立康藏界限,防止英國侵占中國領土,更注重省域范圍內各地文化風俗的協調、交通聯絡的便捷、經濟資源的互補,于是才建議將金川之懋、撫、綏、崇四縣屯、寧遠八屬與漢源縣、滇邊之中甸、維西、阿墩子永寧四縣納入西康境。
而當建省到了實質性討論階段,在“二劉之戰”中戰敗的劉文輝極力爭取將雅屬、寧屬納入西康省。當時的雅屬與寧屬,屬四川省轄,但兩地相對于傳統的川邊康區,經濟較為富足,雅屬的邊茶與寧屬礦產與糧食,都是重要的稅收與財政來源,且兩地人口眾多、土地廣袤,一旦納入,也可使西康真正擁有建省規模。同時,也不至于使得劉文輝完全退居貧瘠的川邊,失去川中政權的有效競爭力。于是“早在建省委員會成立之前,劉文輝即請求國民政府將寧、雅兩屬地方13個縣劃歸西康,未獲批準。”(任新建:《任乃強先生對西康建省的奉獻》)到了1938年,劉文輝再次呈請將四川西北的松潘、理番、茂縣、汶川、懋功、靖化6縣,以及雅屬之雅安、名山、蘆山、天全、滎經、漢源、寶興7縣,寧屬越西、冕寧、西昌、會理、寧南、昭覺、鹽邊、鹽源8縣,共21縣一并劃入西康。最終,松潘、理番、茂縣、汶川、懋功、靖化、名山等7縣依舊歸屬四川,其余14縣入西康。此時,雅屬除最東邊的名山外,全部納入西康省。
至于名山沒劃入的原因,則因:“雅屬名山的士紳,出面反對……名山仍歸四川管轄。”(馮有志:《西康史拾遺》下冊)而四川省政府與西康建委會聯合呈文中則稱:“或則距離四川省會甚近,若衡以交通商業狀況,及行政管理方面,在康均不如在川較為便利而適當。”(四川省檔案館編:《近代康區檔案資料選編》)這樣,西康省東界碑就設置于雅安縣(今雨城區)和名山縣(今名山區)的分界金雞關之上。
![西康省東界碑碑記](https://n.sinaimg.cn/sc/transform/116/w550h366/20230717/5b7d-e5137db87283dde2f7f2955d8f1c77d8.jpg)
西康對雅安的影響
西康省東界碑的勘定,不僅預示著三十余年西康建省紛爭的結束,同時,將雅屬六縣納入西康,對于西康省以及雅安來講都別具意義。
抗戰時期,西康作為大后方重要的戰略通道,得到了國民政府以及全國人民的關注,西康的地位和作用重新被認識。而作為西康省重要城市的雅安,也在建省前后迎來了新的發展。《雅安市志》記載:“1942年,西康省在雅安成立市政整理處,對雅安城區進行規劃建設,在東門城外文廟壩開辟新市區,新建抗建路、文輝路、新康路、蒼坪路、新生路、交通巷等6條街巷,總長2530米。1943年雅安市政整理處拆除雅安東城門洞,修整城墻基地,辟建新街5條。1944年建成青衣江鐵索橋,從新橋至鐵索橋頭,自然形成一街,俗稱新馬路。青衣江北岸鐵索橋頭,沿川康公路側,陸續有棚戶、茅屋開茶館、飯館、擺攤,東面延伸過隴西河形成3條小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到1945年雅安街巷增至44條,總長14167米。”
在1949年《康路》雜志中一篇《雅安風景線》中記載的雅安,可以見雅安之變化:“雅安本來是四川一個窮僻的縣份,但自劃歸西康后,便日趨繁榮,如今不僅是西康的東戶,交通的要塞,財富的集中地,貨物的吐納口,也是文化事業的基石,政治和軍事的決策地,它地位的重要超過省會的康定。”
1950年雅安解放之后,雅安為西康省三個專區之一;1951年,西康省人民政府移駐雅安,雅安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這期間,修建完成了雅安大橋、川藏公路等工程。而如今,雅安市區依舊可見西康省人民委員會辦公大樓舊址、西康省委黨校舊址、烈士陵園、西康省氣象觀測臺、西康省人民廣播電臺舊址。
從“邊地”到東融“前沿”
雅屬作為西康三屬中唯一的漢族聚集地,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川邊康區地理位置特殊,處于漢藏兩個文化圈的交匯地帶。康區的宗教信仰與語言又與藏文化圈的中心“衛藏”有所區別,因此“康”在藏語里是“邊地”之意。與此同時,雖然緊鄰以雅安為中心的青衣江流域漢文化圈,但又由于交通的阻隔與文化守舊性,使得漢文化也難以深入到康區。因此這個區域的文化呈現出“雜糅性”與“混生性”。
西康建省過程中,中心城市由昌都、巴塘、康定再到雅安,西康省的東界由先后擬定的打箭爐(今康定市)、雅礱江、邛崍山脈、大渡河,最后抵達金雞關。西康省的整個重心不斷東移,表現出了不斷朝中央靠近、無限接近漢文化圈,向東融入的趨勢。
1951年,西康的中心再次東傾,雅安正式成為西康的省會,促使各民族地區相繼完成了民主改革,擺脫了孤立、閉塞的局面,共同邁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征程中。
隨著西康的解放,西康省也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四川、西康以及云南的軍閥勢力相繼被掃除。西康省牽制川滇的作用不復存在。此外,二戰的結束使得英國元氣大傷,加上印度的獨立使其失去了侵蝕中國西南的基地,故英國的威脅也就消失不在,1955年,西康省才被撤銷。
但到了今天,“東移”仍在繼續:2019年,成雅高速公路金雞關互通項目正式施工,金雞關開挖;如今,清代雅州知府黃云鵠所言的“威震西南第一關”被“抹除”,曾經西康省界山兩側的雅安與名山連為一體;同時,川藏鐵路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百年前隔絕川康的東西阻隔將不復存在,西南邊疆地區繼續向東融入全國的發展建設中。
如今的西康省東界碑,依舊屹立于崖壁之上,注視著東西之間的一條條道路被修通。它是民族融合的象征,是雅安城市歷史地位的見證。(張豐盈/文 雨城區委宣傳部)
猜你喜歡
- 四川石棉:項目“蓄能量” 全速推進石漢工業園建設
- 評論() | 分享07月17號 15:13
- 雅安石棉:傳承藤編工藝 “織”出鄉村振興致富路
- 評論() | 分享07月17號 15:01
- 四川石棉:禁毒宣傳不停歇 全民攜手筑防線
- 評論() | 分享06月27號 14:54
- 成渝博主看雅安 用鏡頭記錄和展示雨城魅力
- 評論() | 分享06月25號 15:02
- 四川雅安的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
- 評論() | 分享06月19號 11:44
- 雅安茶葉組隊進軍成都,布局全國多點開花
- 評論() | 分享06月12號 16:52
- 雅安石棉:構建“五化”工作法 開創禁毒新局面
- 評論() | 分享06月05號 15:27
- 四川石棉縣:云端藏堡美如畫
- 評論() | 分享05月31號 17:18
- 雅安雨城區:高品質宜居新城 扎實做好文教新城融合發展
- 評論() | 分享05月31號 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