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ogcim"></strike>
  • <strike id="ogcim"><input id="ogcim"></input></strike>
    雅安

    新浪四川>雅安 >正文

    山水間的大熊貓家園 ——探訪大熊貓國家公園石棉片區建設

    2023年07月26日 17:48 新浪四川城事 

      2021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中國向全世界宣布正式設立大熊貓國家公園。

      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是黨中央、國務院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大戰略決策,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具體實踐。

      石棉縣作為中國首個大熊貓野化放歸基地,全球首只易地放歸大熊貓“瀘欣”在這里成功放歸,已成為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的重點縣。

      青山為底,江河為脈。近年來,石棉縣立足縣情,以大干快上的狀態全力推進科研保護、教育示范、生態旅游、入口社區示范等工作,高標準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石棉片區建設,做好熊貓文章、打響熊貓品牌,擦亮“大熊貓放歸先行地、小種群復壯示范區”名片,為雅安打造出色出彩的大熊貓國家公園第一市添磚加瓦。

      堅持保護優先 

      扛起監測研究責任

      石棉縣南部,毗鄰孟獲城景區,四川栗子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山綿延,地處小相嶺山系,這里是小相嶺大熊貓小種群的核心分布區和關鍵走廊帶。

      自2018年底,四川栗子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整體納入大熊貓國家公園,成立大熊貓國家公園石棉縣管護總站以來,管護總站依托當地生態優勢有序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保護以大熊貓為核心的生物多樣性,維護“國寶”生活家園。

      據石棉縣大熊貓小種群保護與復壯研究開放實驗室工作人員朱玉東介紹,小相嶺山系大熊貓種群屬于孤立小種群,存在著遺傳多樣性低、缺乏基因交流、棲息地破碎化嚴重等問題。

      為了給大熊貓提供更高層次的保障,將大熊貓棲息地變成生態樂園,關于大熊貓保護的行動正在鋪開。

      在拖烏山廊道上,棲息地恢復了往日的生機。2022年,保護區啟動拖烏山廊道大熊貓棲息地恢復項目以來,現已經完成1000畝大熊貓棲息地的恢復改造工作,正在監測評估棲息地恢復成效。

      “保護區被雅西高速分開,我們在監測過程中發現有兩個大熊貓小種群(公益海小種群、石灰窯小種群)還存在交流,為了進一步壯大種群,我們實施了棲息地修復項目。”四川栗子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副局長代勤龍說,這一項目的實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該區域的生態完整性,有利于促進小相嶺大熊貓種群的內部交流,從種群內部降低滅絕風險。

      在大熊貓小種群保護與復壯研究開放實驗室內,細菌方向、病毒方向、微生物方向和植物方向人才在此匯集。

      實驗室成立于2018年,是為科學探索大熊貓小種群保護與復壯之路而建,正式掛牌以來,利用實驗室對歷年搜集的大熊貓糞便進行微衛星分型鑒定,已成功鑒定出33只大熊貓個體,建立了石棉縣大熊貓DNA數據庫。實驗室成為全省保護區中首個以大熊貓保護為目的建立的科研基地。

      無獨有偶。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石棉縣還組建了全國首支大熊貓專職監測隊,并投入資金4500余萬元,建成四川小相嶺大熊貓野化放歸基地、孟獲城大熊貓放歸適應場等項目,成功野化放歸人工繁育大熊貓4只;在強化科學研究方面,依托中科院、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四川大熊貓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技術力量,在全國率先啟動放歸大熊貓及其伴生動物病毒數據資源庫構建項目,在全省率先建立大熊貓小種群保護與復壯開放實驗室……

      春去秋來,成績蔚然。石棉縣走出了一條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新路子。

      堅持修復生態

      守護綠水青山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以礦命名的縣,石棉縣的建縣歷史中,川礦50多年的歷史是一段重要的時間節點。可以說,有了“石棉礦”,才有了石棉縣。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升級,在進入21世紀后,川礦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關停近20年后,由于礦區巨大的尾礦庫、高聳的邊坡、大量廠房等建(構)筑物占用和浪費土地資源,極易引發次生地質災害、造成環境污染等系列問題,急需“重披綠裝”。

      通過礦山實地調查、衛星圖斑核查,石棉區域內歷史遺留廢棄石棉礦有19處。

      大熊貓國家公園成立后,位于大熊貓國家公園核心區內歷史遺留礦山的生態修復工作,成為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問題。于是,“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雅安片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應運而生。2022年6月,該項目成功入選“國家級示范工程”,獲得中央財政3億元資金支持。

      關于修復生態的行動開始了。大熊貓國家公園石棉片區包含大渡河流域(石棉段)四川省石棉礦礦山生態修復和南椏河流域新康石棉礦礦山生態修復兩個子項目,項目總面積245.22公頃。

      “此次生態修復涉及的三個片區,主要進行地質災害生態綜合整治修復、水土環境綜合治理、土地損毀綜合治理、植被恢復,預計2024年8月完工。”石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李天虎說。

      走進位于石棉縣回隆鎮葉坪村的南椏河流域新康石棉礦礦山生態修復點,剛種植不久的22000棵藍花楹和楠木正迎風生長。遠遠望去,青翠的綠融合在深沉的綠意中,充滿生機。

      “綠植的存活率在90%以上,過幾年,這塊廢棄礦地將被覆蓋上郁郁蔥蔥的綠植,十分漂亮。”該項目負責人王凱介紹,生態修復點主要采用喬灌混種的方式,以藍花楹和楠木按1:1的比例呈帶狀排列,通過種植樹木和種草的方式,讓昔日“老傷疤”變成“新風景”。

      “等到整個項目實施完成后,我們還將以‘生態修復+’為主題,在保證生態修復及地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礦山生態修復成果的科普教育價值,打造集生態環境保護警示教育、石棉礦開發及治理修復歷史文化體驗與三線建設文化活化利用于一體的自然資源科普教育點。”李天虎說,項目還能與大熊貓國家公園科考研學旅游線路形成有機銜接,積極融入“大熊貓+”產業體系,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堅持文旅融合

      用好“大熊貓”品牌

      盛夏,孟獲城景區入口處,一排排彝家新居錯落有致,游客來來往往,享受少數民族文化的同時,體驗一場充滿高原風情的旅行。景區內,一棟造型別致的建筑物前,一塊寫有“石棉大熊貓科普公園”幾個字的石頭十分醒目,門口的兩只大熊貓雕塑憨態可掬,走進室內,里面設置了會議中心、自然教育基地、科普館等業態,打造了7間熊貓雅宿。這些都來自該縣正在打造的石棉栗子坪“大熊貓放歸”社區。

      近年來,石棉縣充分發揮“中國大熊貓放歸之鄉”品牌優勢,運用好大熊貓這一核心品牌,整合優質文旅資源,在吃、住、行、游、購、娛等領域,大力發展世界級的大熊貓文化旅游產品,滿足游客多元化消費需求。

      石棉縣不僅投入資金3700余萬元,建成孟獲新村農房94套,還與四川能投集團簽訂租賃協議,發展民宿和餐飲等旅游項目。依托熊貓文化、三國文化、彝族文化等資源,通過植入系列文化符號和文化元素、舉辦特色會節等方式,將文化基因注入旅游產業,凸顯“1+1>2”的產業疊加效應,促進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自孟獲城景區對外運營以來,共接待游客45萬余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400余萬元,帶動當地群眾就業150余人,人均增收1600余元,成功入選“四川省第二批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名單。

      今年4月28日,結合王崗坪景區恢復開放暨雅安市休閑避暑主題推介活動,開通成都至雅安熊貓旅游專列,更加豐富了石棉以熊貓為主題的旅游內容。

      未來,石棉縣還將繼續以栗子坪、孟獲城為龍頭,加大孟獲城景區建設和旅游產品開發力度,依托大熊貓國家公園資源要素、孟獲城大熊貓野化放歸科研基地和大熊貓科普公園,將研學活動與孟獲城入口社區的打造相結合,完善旅游產品,用好大熊貓這張名片。( 吳丹 石棉縣委宣傳部供稿)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