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年節—— 四川石棉縣爾蘇藏族還山節
9月16日是農歷的八月初九,石棉縣蟹螺藏族鄉爾蘇藏族同胞迎來了他們自己的新年。
爾蘇藏族是石棉縣居住著藏族的一個支系——這個族群在每年的秋天過年,在少數民族各種支系中實屬罕見。按照專家的話說,縱觀華夏大地,金秋過年僅此一處。于2006年公布為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還山節歌舞](http://n.sinaimg.cn/sc/transform/116/w550h366/20210916/2acb-06a692b5bbd5c84675f7ae3c4604c268.jpg)
古樸的堡子
據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教授李星星介紹,爾蘇藏族是整個藏族中的一個支系,人口3萬人左右。居住在大渡河中游的石棉、漢源、冕寧、越西等幾個縣。爾蘇文化至今傳承最好的是石棉縣的爾蘇藏族。
石棉縣的爾蘇藏族聚居村落稱為堡子(puzi),蟹螺堡子位于石棉縣蟹螺鄉江壩村五組,原屬清代松林地土司所轄“四十八堡”的“下八堡”之一,海拔高度1640米左右,是2012年評定的中國第一批傳統村落和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灑青稞粉祭祖祈福](http://n.sinaimg.cn/sc/transform/116/w550h366/20210916/8358-d90dca6274ccc9b7e5538378b55c8283.jpg)
堡子坐西朝東,背靠當地神山,沿山腰分布。均為木石結構藏式建筑,距今有300多年歷史。房屋空間布局一般為一字型,也有少許L型布局,一字型布局較早,L形相對晚一些。豎向一般為三層:底層為牲畜圈舍;二層為居住用房,中間用木樓板與底層分開;頂層為三角空間的閣樓,用于堆放糧食和設置祭臺,一般用當地野生山竹編扎而成的竹笆與二層分開。各層之間用木樓梯連接。
堡子整體給人以古樸、雄偉的感受。塊石墻體一般在50cm以上,內部垂直,外部隨高度變化逐步收分,頂部薄于底部約2-3cm。為保證墻體受力均勻,間隔1米以上設置有木板墻筋。各層有木質小窗,內大外小。屋面為小青瓦,設置有天窗,可以通往屋頂,以方便爾蘇人供奉白石神“覺”(爾蘇人家里祖先的靈位)。內部為木質梁架,一種為穿斗式,另一種為當地特有的人字屋架。二層居住層分割靈活,一般為三間,中間為堂屋,兩側為臥室,采用木板無縫拼接進行分隔,堂屋設有鍋莊,兼具廚房的功能。
![螺號聲聲](http://n.sinaimg.cn/sc/transform/116/w550h366/20210916/42ed-dd87533c701591e3642d46524e04f084.jpg)
傳統的年節
蟹螺爾蘇藏族一年大節就是“還山雞節”,即爾蘇年。爾蘇話稱之為“古扎子”,因漢文化影響也通用漢語稱謂,叫做“燒賻紙”,也稱“放山雞”。“古扎子”時間是在每年農歷八月初九至八月十二日之間。爾蘇傳統使用的歷法類似古夏歷,以寅為正月,八月為酉月。酉屬雞,雞月初一為猴日,初九至十二日依次為龍、蛇、馬、羊日。“古扎子”即在這四日內循環進行。按蟹螺堡子爾蘇藏人的風俗,過了“古扎子”,人的年齡就增加一歲。
![薩巴看歷書](http://n.sinaimg.cn/sc/transform/116/w550h366/20210916/f891-1fdca587bc2e2659272fb09d22eb1a98.jpg)
“古扎子”的前一天,是作準備的一天,爾蘇話稱“郎格兒比”,相當于漢族的除夕。這天,每戶人家都要派一個女人到溪水邊洗簸箕,用以盛放祭品;每戶人家都要蒸糯米,打糍粑,以備第二天祭祀和用餐。晚上,先行家祭,殺一只白公雞祭家神。
第二天,即稱“古扎子”,也就是過年,相當于漢族的春節,各家族聚集到后山舉行祭祖活動。各家族均有一個負責主持儀式的人,稱為“薩巴”,一切禮儀由各家族的“薩巴”主持。活動從早上開始,人們將供品擺放在簸箕里,供品有雞心、雞肝、酒、糍粑、臘肉、雞蛋、糌粑面粉(或小麥面粉)等,然后由“薩巴”吹海螺發信號,召集大家準備上山。上山祭祀由每戶男性成員參加,婦女在堡子外等待。當家男人們都把簸箕頂在頭上,以示對祖先的尊敬。各家族到自家“白石神”(即祖先靈位,爾蘇人用一塊白石頭代表祖先靈位,爾蘇語叫“覺”)所在的位置,把簸箕按各家長幼順序擺放。擺好之后,由“薩巴”主持敬白石神,進行祭拜。最后,“薩巴”撒糌粑(或小麥)面粉在每個人的頭上、身上,邊撒邊念,祈求來年平安、吉祥。儀式結束后,就由“薩巴”或老人領唱,眾男子齊唱還山雞節歌“覺里曼姆”回到堡子。女人跟上,由年長的婦女帶頭接唱,唱到鍋莊廣場(爾蘇語“羅作莫”)。廣場上,大家一起喝壇壇酒。酒壇里插有一根竹竿,由“薩巴”主持開壇儀式,“薩巴”先喝,其余人按輩分高低、年齡大小的順序接著喝酒。全堡子的人都參與,一邊喝酒,一邊唱歌跳舞,把節日的氣氛推向高潮。
![薩巴擊鼓](http://n.sinaimg.cn/sc/transform/116/w550h366/20210916/7af6-862c17429cc6d53f3dab2571a67b25ae.jpg)
爾蘇藏族民歌曲調優美動聽,沒有固定的曲調,代代口耳相傳。爾蘇藏族能歌善舞,看到什么或想到什么都喜歡用歌聲來表達。婚喪嫁娶時要唱,宗教祭祀時也要唱,迎接客人更要唱,生產勞動時還要唱,可以這么說,歌聲就是爾蘇人的第二語言。
歌舞之后,巫戲表演“跳大神”開始了,叫做“井井呷”。由五個人表演,各自頭戴法冠,將臉上抹滿面粉灰,第一個左手緊握一只系有長長紅飄帶的羚羊角,右手拿一支家傳的古老骨號,邊唱邊跳,從通道進入會場;第二身著法袍,雙手擊打著一對法螺,緊隨其后;其余三人使用羊皮鼓和法鈴,跟著二人依次進入。他們不停地擊打著手中的法器,舞蹈動作夸張,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乞求神靈保佑。據專家介紹,這一場巫戲表演,是一個可能填補戲劇演變歷史空白的“活化石”。
保護與發展
近年來,江壩村蟹螺堡子,緊緊圍繞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目標,突出抓好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自然生態資源的保護,先后被評為四川省“五十百千”示范村、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四川省鄉村旅游示范村、四川省鄉村旅游精品村寨。截止2015年12月,已有農家樂三家,生意都很紅火。據了解,很多農戶也在積極籌建集餐飲和住宿為一體的星級農家樂。
在政府引導下,蟹螺堡子運用傳統石木工藝加固和改造老舊民房,古樸的村落格局和獨特的建筑風貌得以有效傳承和保護。注重挖掘、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民歌“覺里曼姆”、爾蘇木雅藏族《母虎歷法》被列入第三批雅安市市級非遺名錄,吸引眾多中外專家、學者考察研究。傳承爾蘇藏族對自然萬物的信仰和崇敬,自發維護自然生態和諧的民族傳統,村莊依山傍水,自然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達82%,是原生態的天然氧吧。
![熏香祭祖](http://n.sinaimg.cn/sc/transform/116/w550h366/20210916/9f4e-caea4eeb644a252fa8af915af454e20b.jpg)
在村落整體風貌有效傳承和保留的基礎上,大力實施民居功能改造工程。轉變生活方式,提升人居環境。實現電信、移動光纖網絡全覆蓋,配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品質得到極大提升。
依托蟹螺堡子獨特的民俗文化和生態資源,大力推進農業生態文旅融合發展,高標準建成全縣最大的生態商品蔬菜基地840畝,連片發展枇杷660畝,精心打造核桃示范片350畝、獼猴桃基地260畝;成功舉辦兩屆“四川省爾蘇木雅藏族歌舞之鄉民歌大賽”,每年接待游客10萬多人次。2015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376元。
![收獲季節](http://n.sinaimg.cn/sc/transform/116/w550h366/20210916/5506-a5386fc5b156588d030ed254b5320d43.jpg)
一個節日,承載著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為改善少數民族生活環境,提高生活品質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周萬龍 石棉縣委宣傳部)
猜你喜歡
- 借力西博會 雅安集中簽約72個項目
- 評論() | 分享09月17號 11:26
- 雅安未來之城——雅州新區正式亮相西博會
- 評論() | 分享09月17號 11:25
- 漢源縣推動“童伴計劃”提質擴面增效,持續健全未成年人關愛網絡
- 評論() | 分享09月16號 16:49
- 雨城區“行政處罰+生態修復”守護天然水域漁業資源
- 評論() | 分享09月16號 11:41
- 雨城區西博會簽約11個項目 總投資229.11億元
- 評論() | 分享09月16號 11:41
- 雅安寶興:以加強“組織建設” 帶動 “基地”建設
- 評論() | 分享09月15號 16:38
- 雅安:打好“交通大會戰”織就通達便捷路網
- 評論() | 分享09月15號 15:23
- 雅安經開區開展中秋國慶食品市場專項檢查
- 評論() | 分享09月15號 15:21
- 雅安市名山區成功舉辦投資推介會
- 評論() | 分享09月15號 15:21
- 雨城區:嚴把醫保基金四道關 實現經辦有效閉環
- 評論() | 分享09月14號 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