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山變青山 荒漠變景觀
5月的雅安正是滿山青翠的季節,延綿起伏的大山郁郁蔥蔥。
雅安西南,石棉、漢源兩個縣,這里有著和雅安別地截然不同的景觀。山連著山、石壓著石,部分地段巖石裸露如刀削斧劈。
開礦、伐樹、掘土,一系列過度人為活動讓原本不穩定的喀斯特地貌環境變得更加脆弱,植被被嚴重破壞、土壤被嚴重侵蝕、基巖大面積裸露、地表呈現類似荒漠化土地退化,不再適于耕作。
土地資源的喪失,惡化了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石漠化與貧困互為因果,互相交織,惡性循環。
從2008年開始,我市開始對石漠化進行綜合治理。如今,治理區內不但生態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當地農業結構也得到優化,森林覆蓋率大幅提高,水土流失面積減少,石漠化綜合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
漢源縣
植被發芽 荒山變綠景
沿著漢源縣金鐘山山路盤旋而上,道路兩旁翠綠的植被迎風生長,微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眼下正值藍花楹盛開的季節,一簇簇藍色的花朵讓炎炎夏日少了一份酷熱,多了一份清涼。
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綠意傾瀉而下,為人們講述著荒山蛻變的故事……
漢源縣第三次石漠化監測數據顯示,縣域內巖溶土地占國土面積的41.25%。巖溶土地中,石漠化、潛在石漠化分別占巖溶土地的6.42%和5.99%;石漠化土地中,輕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和重度石漠化分別占石漠化面積的37.56%、58.19%和4.25%。
2015年,漢源縣被省林業廳(現林草局)列入四川省首批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綜合治理試點示范項目縣,2016年、2017年又連續兩年被列為治理區,而漢源縣的石漠化綜合治理則可以追溯到2008年。
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整治渠道、建排灌渠……
2008年到2010年兩年的時間里,漢源縣的荒漠化治理首先從富春、桂賢、大樹等12個鄉鎮展開。隨著時間的推移,荒漠化治理的腳步逐漸延伸到流沙河流域、白巖河流域、永利河流域、西溪河小流域、河西河小流域……
如今,漢源縣317.50平方公里的巖溶區,41.90平方公里的石漠化區域都已經得到了治理。
生態環境不但要修復,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和“創建”。
漢源縣將石漠化治理與城市生態景觀和產業發展有機結合,在保證道路硬化提升工程和打造精品路段的同時,再建立335.45畝生態景觀林,修建金鐘山生態景觀線,改善國道沿線景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考慮群眾意愿,建立1115.46畝生態經濟林,主要栽種枇杷、李子、櫻桃、花椒等。
一個個原本以種植玉米、紅薯、土豆等傳統作物為主的村子改變了生產模式,規?;l展經濟林。農業產業結構發生改變后,帶來的是地方經濟發展,改變的是群眾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更重要的是,治理區域土壤理化性質有效得到改善,節水、保水效益明顯增強,減緩了地表徑流的沖刷,最大限度地減輕水土流失;治理區域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使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災害得到有效控制;綠化植被覆蓋度增加,讓氣候條件也得到改善。
石棉縣
人地矛盾 樹林來調節
與漢源縣相鄰的石棉縣,與漢源縣擁有著相近的氣候條件,在這里,石漠化問題同樣嚴峻。
作為全省46個石漠化縣(市、區)之一,2016年第三次石漠化監測數據顯示,全縣巖溶面積1233.64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46.07%。其中,石漠化土地429.61平方公里,占巖溶區面積的34.82%。
由于長期以來農牧民缺乏對天然草場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意識,靠天養畜,超載過牧,導致面積逐年減少,植被覆蓋率低,雜害草比重增加,生產能力下降,草場退化十分嚴重。
石漠化導致水土流失面積擴大,林地生產力降低,耕地資源減少,土層變薄,肥力下降,嚴重威脅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水災、旱災等自然災害頻繁,水源枯竭,工程性缺水嚴重,人畜飲水困難,嚴重制約了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村經濟投入多、產出少,農民收入增加難度大。
石漠化導致耕地喪失耕種力,貧困伴隨著土地的貧瘠蔓延。
從2012開始,石棉縣連續七年實施了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2012年至2019年間,石棉縣共治理巖溶土地面積達239.5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積69.04平方公里。
在綜合治理中不得不提的一點,就是石棉縣將項目實施和當前脫貧攻堅工作相結合,選用的造林樹種結合當地鄉土樹種和特色果樹產業。黃果柑、枇杷等經濟樹不但解決農戶務農問題,還產生出良好的經濟效益。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石棉縣還開創出了“1+1模式”,在充分征求農戶、鄉鎮的意見基礎上,結合當地適宜的樹種,由政府實施規劃種植,項目完成后交由農戶自己管理,產生的經濟收益全部歸農戶所有。政府會定期安排科技專家對農戶進行培訓,讓農戶自己參與進來,提高農戶積極性,也解決了造林后期無人管護的問題。
通過七年的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實施,石棉縣治理區內流域森林覆蓋率提高了0.45個百分點。這對于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固碳釋氧,凈化空氣,增加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逐步恢復和良性循環等都有著不可估量的推進作用。
通過節水灌溉管網、蓄水池建設使水源得到合理利用,解決當地部分農戶的人畜飲用水、排洪、灌溉問題。土壤流失減少,土地的抗旱能力增強;減少了土壤的養分損失,農業生態環境得到保護。
而與之配套的生產道路建設,改善了農戶的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帶動了林果業、生態旅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優化了當地農業產業結構。同時通過對當地農民提供各類專業技術培訓,提高了農民的生產技能和管理水平,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猜你喜歡
- 寶興縣:創新法律顧問制度 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 評論() | 分享05月29號 14:02
- 雅安市招商引資重點產業激勵政策(試行)
- 評論() | 分享05月29號 13:45
- 同舟共濟,檢護明天 一群小可愛圍觀檢察院
- 評論() | 分享05月28號 15:42
- 政協雅安市名山區第二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隆重開幕
- 評論() | 分享05月28號 15:34
- 天全縣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
- 評論() | 分享05月28號 15:33
- 蘆山縣:用好“三抓三促” 推進執法水平提升
- 評論() | 分享05月28號 15:33
- 雨城區獨一無二的藏茶產業現代農業園區
- 評論() | 分享05月28號 15:33
- 平凡的堅守 用初心點亮扶貧路
- 評論() | 分享05月27號 16:11
- 1至4月 雅安市工業技改投資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 評論() | 分享05月27號 16:08
- 漢源縣人大:夯實基層人大基礎 增強人大工作活力
- 評論() | 分享05月27號 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