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扶貧車間 | “在元超這兒干活,大家放心!”
盛夏時節,走進四川雅安市蘆山縣龍門鎮紅星村“好農夫家庭農場”,一陣清涼襲來。這邊,葡萄架上藤蔓努力向上伸延;那邊,獼猴桃樹枝繁葉茂。
“我們農場有50畝葡萄、240畝獼猴桃,按照‘禽—沼—果(菜)’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搞生產。”一陣洪亮的聲音傳來,只見一個皮膚黝黑的中年漢子面前,圍攏著一群外來的客人。
這個漢子叫張元超。雖說皮膚黑,但臉上總是掛著一絲微笑,高高的個子顯得很是精神。大伙兒聽完他的講解,忙不迭地向農場腹地走去。
提起身邊這位致富能人,在農場務工的村民楊國敏放下手中的活兒,滿是感嘆,“既能學技術,還有錢賺,在元超這兒干活,大家放心!”
貧困戶李松也湊上前來,“我就在他這兒打工脫貧的。”在農場干了七年,李松很是了解張元超創業致富的前前后后。
2006年以前,張元超也曾輾轉于沈陽、成都等多地打工謀生,可惜也只能勉強維持生計。2007年,了解到雅安養鴨競爭小,政府還有鴨苗和技術培訓的支持,張元超決定返鄉辦鴨場。可這第一道,就是母親的阻礙:不同意把油菜田作為養鴨基地。
無計可施,張元超把困難反映到了當地鎮黨委。在當地協調幫助下,6畝土地流轉到手,養鴨場順利建成。張元超缺乏經驗,村支部書記就牽線搭橋,幫助他和當養鴨專家結成了“發展聯盟”,專家負責技術,而他則負責管護。隨后。鴨苗越來越多,收入越來越高,張元超成了鄰里鄉親口中的“張萬元”。
困難又接踵而至。2013年,“4·20”蘆山強烈地震讓張元超苦心經營多年的養鴨場遭受了“滅頂之災”,鴨舍倒塌,鴨子死絕,張元超心灰意冷。
而就在他準備再次外出打工償還債務之時,鎮村又送來了溫暖。幫助建廠房、申請貸款、拓寬銷路,修建產業作業道、申請產業扶持資金……不到兩年,鴨場竟起死回生、轉虧為盈。
而隨著鴨子數量的不斷增加,張元超又遇到了新的難題:每天成堆的鴨糞不知該如何處理。正當犯難時,聽說政府鼓勵有條件的群眾通過土地流轉方式發展種植業,張元超將鴨場附近的土地流轉過來,種植了葡萄和獼猴桃,這才有了生態友好型的“好農夫家庭農場”。 “觀光+品嘗+銷售”,種養結合,投產當年,張遠超就收入30多萬元,而后 “張萬元”也成了“張百萬”。
2015年,張元超申請入了黨,成為村委委員。“看到身邊親友還都過著窮日子,就趕緊擬定了系統的幫扶計劃”,張元超說,通過擴大規模,農場為村里老鄉提供就業崗位達到50余個,人均收入2萬余元。“其中我們貧困戶就有30多名,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李松高興地說。
猜你喜歡
- 石棉縣美羅鎮:探索“1236”治理模式 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 評論() | 分享07月09號 17:51
- 抓好重點項目建設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 評論() | 分享07月09號 17:50
- 朱磊:昔日貧困他人助 今日脫貧助他人
- 評論() | 分享07月09號 11:52
- 雨城區: 將“美麗”轉化成“生產力”
- 評論() | 分享07月09號 11:49
- 服務群眾需求 繁榮城市經濟 全力加快建設國際生態康養城
- 評論() | 分享07月08號 14:21
- 高考第一天丨高福強巡視雨城高考考點
- 評論() | 分享07月08號 14:20
- 雅安市雨城區:嚴肅考風考紀 高舉戒尺全力“護航”高考
- 評論() | 分享07月08號 14:19
- 雅安市、縣(區)融媒體中心集中入駐川西大數據產業園
- 評論() | 分享07月07號 16:08
- 舉全市之力 集全市之智 奮力加快數字新城建設步伐
- 評論() | 分享07月07號 13:43
- 今年1月至5月,雅安市實現網絡交易額27.11億元
- 評論() | 分享07月07號 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