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雨城區席草村:產業“蝶變”老百姓“家底”厚了
站在雅安市雨城區碧峰峽鎮席草村山腰,雅安新城區風光盡收眼底。隨著席草村基礎建設的完善和產業的發展,昔日貧困村沿著低緩的山勢,在竹林的掩映下正變得日新月異。
席草村原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6戶,原來的席草村,村民們都是各自發展,大多選擇種植玉米、蔬菜等傳統農作物,自給自足,收益甚微。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持續深入,從2016年開始,席草村開始調整產業結構,增加村民尤其是貧困戶的收入來源和增收渠道,鼓勵農戶發展脆紅李產業,從2016年至今,全村共種植脆紅李1100畝,現已進入試果期。
2018年,席草村實現所有貧困戶脫貧,村“摘帽”。
在村民姚明忠的脆紅李基地看到,一顆顆色澤暗紅的李子掛在枝頭,果大飽滿,摘下一顆放在嘴里,香甜可口。
為支撐產業發展,在幫扶單位協調下,席草村多次邀請市農科所專家給群眾辦林果產業管護知識培訓班,采取“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模式,引入相關農業公司對席草村產業進行全程指導,包括施肥、打藥、修枝等,引導群眾科學種植,提高群眾對脆紅李的管護水平。全面投產后,預計每株脆紅李產量將超過100斤。
在席草村村道兩旁,一種藤葉相間的植物隨處可見。“這就是我們另一種特產——土耳苕。”姚明忠介紹,這種土耳苕不占耕地,生命力強,荒山荒坡都可以種植,大概在每年10月成熟,逐漸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又一特色產業。
“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很長的過程,農戶們的固有思想也需要時間轉變。”席草村第一書記胥光品說,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為了保障農戶依舊有收益,在倡導村民種植果樹的同時,也鼓勵農戶種植茶葉、土耳苕等收效時間短的作物,將長效和短效經濟作物相結合,即“長+短”模式,讓農戶短期內有收入,長期有盼頭。
同時,根據農戶家庭條件和勞動力情況,席草村還鼓勵村民發展養殖,將種植和養殖相結合,養殖為種植提供糞肥,形成“葷+素”種養循環模式,做到種植養殖兩互促、節本增效兩不誤,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
“我們雖屬于山區,但我們村都是安裝了太陽能路燈,且實現了組組通水泥路、戶戶有硬化路、家家用安全穩定的水和電,并接入了通信網絡(衛星收視),還接通了天然氣。”姚明忠對村中日漸完善的基礎設施贊不絕口。
猜你喜歡
- 雅安寶興:下沉一線,干群齊力清淤復產
- 評論() | 分享09月10號 15:09
- 陳建偉調研“8.18”特大暴雨引發洪災后工業企業復工復產情況
- 評論() | 分享09月10號 14:28
- 雅安飛仙關鎮多措并舉推進鄉村振興 讓川藏線上的明珠重現光彩
- 評論() | 分享09月10號 14:24
- 三雅園開園 點亮雅安“夜經濟”
- 評論() | 分享09月09號 13:48
- 蘆山縣:村民團結協作 自發搶通水毀便橋
- 評論() | 分享09月09號 11:43
- 雅安大數據產業園(二期)項目正式開建
- 評論() | 分享09月09號 11:42
- 寶興縣召開縣委政法委員會第五次(擴大)會議
- 評論() | 分享09月09號 11:42
- 圍繞“一區兩地一樞紐”定位 為投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貢獻石棉力
- 評論() | 分享09月09號 11:39
- 雅安市人民醫院李娟榮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 評論() | 分享09月08號 17:04